来源: Cointelegraph原文: 《{title}》
观点来自:Jay Jog,Sei Labs联合创始人
2017年加密猫(CryptoKitties)瘫痪以太坊网络的教训,在当下DeFi锁仓超千亿美元、NFT交易量破百万的背景下更显深刻。作为生态核心引擎的EVM正逼近性能极限。当前行业将Layer 2视为解决方案,但这是否是正确方向?
Layer 2并非终极答案
Layer 2区块链虽能分流以太坊计算负载,但已被证明只是"临时创可贴"而非根治方案。Gemini数据显示,2024年平均每19天就有一条新Layer 2诞生,这种野蛮生长反而加剧问题。现有Layer 2存在两大顽疾:一是多数采用中心化定序器,存在交易审查与排序操纵风险;二是Vitalik Buterin近期指出其互操作性缺陷,导致流动性割裂和用户体验复杂化。
近期出现的原生Rollup试图解决中心化问题,却会削弱项目价值主张,恐难成为以太坊困境的终极解。据L2BEAT统计,主流Layer 2年运营成本高达9553万美元——与其持续投入Layer 2和跨链方案,何不深耕基础层优化?
重构性能评估标准
要打造高性能Layer 1,首先需革新区块链性能评估体系。当前行业过度关注每秒交易量(TPS),但简单ETH转账(21,000 gas)与ERC-20转账(65,000 gas)的计算量差异,使TPS失去横向对比价值。更科学的"每秒gas处理量"指标能综合反映网络计算能力:TPS仅适用基础转账评估,而gas/s通过量化所有交易类型的计算负载,可真实呈现网络吞吐潜力。虽然该指标的全面推行尚需时日,却是区块链进化的必经之路。
回归本源:重塑Layer 1
作为加密生态基石,Layer 1才是突破EVM性能桎梏的关键。当前EVM面临网络拥堵与gas费波动的结构性难题,必须从底层重构:通过交易并行处理提升吞吐量,结合共识机制革新与存储方案升级,为开发者打造更高性能的基础设施。过去数年行业过度聚焦Rollup-centric路线图,实则忽视了Layer 1的进化潜力。
EVM扩容的正解
Layer 2曾被奉为低成本高速交易的解决方案,但EVM真正需要的是Layer 1的原生进化。现在正是转向更精准性能指标、聚焦基础层优化的时刻。这些变革将释放EVM的终极潜力,开创前所未有的可扩展性与效率新时代。EVM生态的持续繁荣,取决于我们此刻的建设抉择。
观点来自:Jay Jog,Sei Labs联合创始人
相关推荐:随着游戏巨头的倒闭,链上游戏的承诺仍未兑现
本文仅供信息参考,不构成法律或投资建议。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Cointelegraph立场。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