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ensus失焦的AI议题,透视2025年「AI+Crypto」的DeepSeek时刻

CN
6 小時前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当 DeepSeek 在全球科技圈掀起效率革命,「AI+Web3」的交叉叙事,似乎陷入了一场罕见的沉默。

尤其是在互联网巨头拥挤着集成 DeepSeek 时,Web3 & AI 几乎完全置身这场新范式竞赛之外——无论是传统的 DeAI 算力/数据项目,还是 AI Agent、DeFAI,都关注度寥寥,连 Consensus 2025 的舞台上,AI 议题也明显「失焦」:

相关议题占比骤降,讨论焦点仍停留在传统的「工具化叙事」打转,几乎与科技圈的 DeepSeek 浪潮脱节,缺乏突破性叙事,和以往与 AI 圈新变量迅速联动的姿态完全不同。

说白了,DeepSeek 给 AI 带来大变局的背景下,AI+Web3 融合还未想好什么是下一轮的突破性叙事,以至于让人产生「Web3 到底是不是 AI 下一波范式的必要土壤」的疑问。

有意思的是,就在 Consensus 大会期间,OpenAI 前 CTO 联合一众旧部官宣新公司「Thinking Machines」,其中就专门提到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新方向——帮助人们调整 AI 系统以适配人类的特定需求

Consensus失焦的AI议题,透视2025年「AI+Crypto」的DeepSeek时刻

从某种程度来看,DeepSeek 给 OpenAI 等带来的裂缝,或许正是今年 Web3 & AI 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最佳领域。

AI+Web3,没有「DeepSeek 时刻」?

从上月末开始,DeepSeek 几乎席卷所有科技版面的头版头条,俨然成为一场前所未有的 AI 革命性风暴的绝对漩涡,尤其是其以低于 OpenAI 等 AI 领导者一个数量级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实现了相当的性能,更是给整个 AI 赛道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所以过去一个月,各大 Web2 科技巨头甚至传统制造业、国内政府服务部门肉眼可见地跑步入场,无论是开放接入 DeepSeek 还是基于 DeepSeek 部署细分定制模型,已经开始衍生出 GPT 浪潮之后的新一波落地范式。

相比之下,此次 Consensus 大会上的 AI 议题却面临着明显的「失焦」迹象,无论是 io.net 还是 Aethir 等此前的 Web3 & AI 头部玩家,都还困于算力租赁、数据标注等的「工具化叙事」。

说白了,当 DeepSeek 证明 AI 可以在成本端与应用端真正成为水电煤等新时代的基建时,Web3 不该沉迷于「AI 时代的链上 AWS、Scale AI」叙事,毕竟这只是沦为算力倾销和数据标记的次生市场。

相反,Web3 & AI 亟需「原生范式」,尤其是 Web3,要在 AI 如何服务人类需求的探索中,扮演更关键、更核心的角色,来打开自己全新的价值定位,而真正的破局点,或许就藏在 OpenAI 前 CTO Mira Murati 的新动作中:

Thinking Machines 博客透露了一些有意思的细节,譬如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打造一个人人都能获得知识和工具的未来,让 AI 能为他们的独特需求和目标服务。

Consensus失焦的AI议题,透视2025年「AI+Crypto」的DeepSeek时刻

简言之,就是如何让 AI 这个数字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工具,将技术势能真正转化为解决人类实际生活、工作中各种问题的最佳助手——从优化个人的投资决策、创意生产到重构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社会治理,AI 需要一场与人类需求深度咬合的「适应性进化」。

而 Web3 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关系,其去中心化确权机制、代币激励模型与链上治理框架,天然适配代表新型生产力的 AI,恰恰为这场进化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

从这个思路切入,Web3 完全可以不只是 AI 的算力市场、数据管道工,反而有望成为 AI 文明自我演化的原生土壤,这就打开了一个价值逾千亿美元、真正链接 AI 能力与人类需求的想象空间:

通过密码学确权、代币经济与去中心化治理,我们能构建一个允许 AI 自主演化社会关系、经济行为与文化范式的元协议层,在此基础上,Web3 也将成为 AI 实现社会性智能的元孵化器。

这其实也是 Thinking Machines「个性化 AI 系统」的新思路,通过「Web3 社会框架」让 AI Agent 在加密经济系统中自主交互、创造价值,实现「文明级涌现」。

Agent 思路重构,从「AI 工具」到「AI 文明」

把视角拉回宏观,综合观察 AI Agent 赛道,明眼可见地处于震荡期,亟需突破性叙事——Cookie.fun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2 月 24 日,AI Agent 板块的整体市值达 66 亿美元,相比高点已回撤过半,用户留存率更是不断下滑。

这也意味着目前即便作为扛把子选手,AI Agent 赛道还是难以摆脱「技术过剩、场景不足」的困局,而近期一度大热的 AI Agent 与 DeFi 融合叙事 DeFAI,就是在深化它的触达面,通过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满足更多普通用户的需求

Consensus失焦的AI议题,透视2025年「AI+Crypto」的DeepSeek时刻

不过客观讲,DeFAI 本质仍是工具升级的逻辑——通过 AI 简化 DeFi 操作流程,将用户从理解 APY 计算、无常损失等专业术语中解放,但未触及更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当单一场景的 Agent 工具泛滥时,市场需要的是能支撑 AI 自主协作、演化社会关系的底层协议。

毕竟一个 AI Agent 能解决的问题终究还是少数,甚至只是某项日常工作流的其中一个环节,AI 若想突破工具属性,必须拥有自主交互、价值交换与群体协作的「社会化操作系统」:

  • 譬如面向链上投资交互的用户需求,既需要投资类 Agent 提供实时的趋势投资建议,也需要监测类 Agent 紧盯钱包异常转账,甚至召唤溯源类 Agent 追踪资金流向,形成一套比人类投资风控机构更高效的链上免疫系统;

  • 甚至于将来的现实生活中,外卖类 Agent 会自动调取你的心率/血压数据,推荐专门的健康饮食,而日程类 Agent 检测到你有一个紧急会议,会通知外卖类 Agent 延迟配送时间,同时财务类 Agent 同步比价,发现用京东外卖比美团外卖更优惠,就自动切换支付渠道;

单个 Agent 只是工具,群体协作却能重构我们的工作/生活流,这也才能让 AI Agent 不再是一个「用完即走」的一次性玩具,而是「1+1>2」的全能工具箱,从而使 AI Agent 们会自主组合去帮助人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AI Agent 的「社会化操作系统」才有望成为「AI+」的垂直场景的最好切入口,以 Web3 原生机制构建无限扩展的 AI Agent 服务场景甚至于经济体系。

不过就目前而言,所有人对这方面的探索都是在尽可能地盲人摸象,核心挑战在于如何打破智能体间的数据孤岛、让海量 AI Agent 在复杂场景中自适应学习,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抓住「大规模 AI Agent 自主学习、互相配合的自适应环境」。

而前不久刚刚完成 250 万美元 Pre-Seed 轮融资的 AMMO(有意思的是,其创始成员包含 Google 资深技术经理、DeepMind 研究员、Meta 技术负责人、ACM-ICPC 世界冠军,基本算是集齐了 AI 巨头的 Buff),思路就是类似的「AI 社会协议层」:

  • Massive Agent Factory:允许开发者在无需编写复杂逻辑的情况下,部署具备财务管理、社交协作等社会功能的 AI Agent 集群;

  • 可组合嵌入空间:将 OpenAI 的神经 MMO 框架升级为可适配金融、教育等现实场景的交互沙盒;

  • 分布式 RL:结合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与 AI 技术,使 Agent 在博弈中动态进化道德准则;

Consensus失焦的AI议题,透视2025年「AI+Crypto」的DeepSeek时刻

大白话理解,构建一个个 AI Agent 元宇宙——在具体面向投资理财、健康管理、教育规划的不同元宇宙里,AI Agent 们不再是彼此孤立的工具模块,而是具备社会意识的数字物种,它们会互相交互、群体协作甚至自主学习,帮助人们完成各项复杂现实需求:

  • 投资元宇宙:你的财务 Agent 与市场分析 Agent 实时协作,发现某 DeFi 协议存在套利机会后,自动调用交易 Agent 执行策略,同时通知风险 Agent 监控异常波动;

  • 健康元宇宙:健身 Agent 根据你的睡眠数据调整训练计划,营养 Agent 同步更新食谱并下单食材,而医疗 Agent 则定期向医生 Agent 发送健康报告;

这其实也是《魔幻手机》里的「傻妞」角色,让 AI Agent 在特定领域形成自组织网络,真正从「AI 工具」跨越到「AI 文明」——就像现实社会中律师、医生、教师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支撑起文明运转。

后 GPT 时代的「Web3 & AI」种子叙事

作为与全球科技主线密切联动的 Web3 融合叙事,「Web3 & AI」的预期发展,本质上就是 AI 圈最新动态的映射与加成。

还是以 AMMO 的首个实验性子空间 FakersAI 为例,它作为一个针对链上投资的 AI Agent 博弈场,通过 AI Agent 自主追踪时事新闻和市场动态,然后进行多视角技术分析与链上数据洞察,结合社区情绪与社交信号,让 AI Agent 通过强化学习在博弈中不断升级策略,形成自学习的进化飞轮。

其中用户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上线 12 天用户数已超 90 万,表现相当亮眼,理论上也能产生足够的数据行为支撑),通过 AI Agent 的对抗、协作与利益博弈,甚至 AI 可以进一步学会如何在利益博弈中形成信用体系、协作规则与道德准则,也就是在人的反馈调教下,逐步形成更符合真人操作且更佳的行为模式。

这就类似于傻妞会在陆小川的影响下,逐渐学会理解人类情感与社会规则,让 AI 从「被动执行指令」进化为「主动参与社会协作」。

Consensus失焦的AI议题,透视2025年「AI+Crypto」的DeepSeek时刻

当然 FakersAI 只是起点,AMMO 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个多维度沙盒矩阵,这些沙盒不仅是技术试验场,更是 AI Agent 文明的孵化器——当 AI 学会在 DeFi 市场中套利、在 DAO 中投票、在社交网络中传播 Meme 时,它们已经不再是工具,而是数字社会的「公民」。

甚至我们可以大开脑洞,目前上线的「Fakers 信息战场」只是初始沙盒,未来将衍生出更多子空间类型:

  • 经济沙盒:模拟 DeFi 市场中的 AI 做市商博弈;

  • 治理沙盒:测试 DAOs 与 AI 代表的协同决策模型;

  • 文化沙盒:让 AI Agent 生成并传播 Meme 与 NFT 艺术,观察文化模因的链上演化;

这就不只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提供了一个范式级答案:对 AI 行业,Web3 不是算力、数据市场,而是类似 iOS、Android 的 AI 社会化「元操作系统」。

这个新叙事无疑极具想象空间,不过目前所见讨论极少,所以无论是 OpenAI 前 CTO Mira Murati 新成立的 Thinking Machines,还是 AMMO 这种以「AI 社会协议层」为核心的 Web3 & AI 融合叙事项目,还处于萌芽期。

在刚刚闭幕的 Consensus 大会上,也只有 CoinDesk 专门围绕这一话题与 AMMO 等团队分享探讨如何通过 Web3 原生机制构建 AI 社会化操作系统,未来究竟能否真的衍生出一个 2025 年的全新 AI 叙事,仍需长期观察。

结语

若 AI 终将成为新物种,它们该诞生于巨头的封闭花园,还是生长在 Web3 的开放协议?

这是 AI & Web3 下半场所必须回答的终极命题,因此定调高一点的话,Web3 不要只甘做 AI 的加油站,而应成为硅基物种的创世大陆。

说白了,Web3 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关系,天然适配代表新型生产力的 AI,这也是技术和生产关系能力的同时进步,而目前的「AI+Web3」探索,大多还是集中在算力/数据的生产关系革新,甚至于深陷零和博弈的算力/数据军备竞赛。

所以面向 AI Agent 的「社会协议层」架构,正在为这一困境提供破局思路,尤其是 Consensus 大会上 AI 议题的「失焦」,意味着 Web3 & AI 的交叉叙事正处于孕育着混沌的机遇的临界点:

无数 AI Agent 在加密乐高世界中自发形成的协作城邦、文化部落,重写碳基物种(人类)与硅基物种(AI)的进化论。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