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otian | CryptoInsight|2025年04月24日 08:26
这份由 @solayer_labs 分享的技术架构图很好解释了其百万级TPS的实现技术逻辑(状态同步方面)。简单谈谈我的理解:
1)这大致上是一个分片涡轮(sharded turbine)架构,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相对高校的数据广播机制,通过暗光纤(dark fibers)实现跨区域低延迟的传输:
1、这种结构通过在各层级实现分片复制继而解决了单点带宽瓶颈问题,系统能够实现带宽的几何级扩展。每当数据通过一个新层级传播(树状扩散网络)时,由于数据被分散给了更多的节点,因此可用的总带宽会成倍增加,而不是线性增加;
2、它还实现了压缩处理和区域分发的结合来优化网络资源利用率。其不同的数据副本分布在包括AWS、Latitude等云服务商以及Garage个人环境等不同环境中。
这两点特别设计,与不少高性能layer1公链的设计思路一致,只不过Solayer采用了更大规模、更多层级、更细颗粒度来支撑极高的TPS要求。
2)PCDN——分布式CDN分发网络模型本质上是一种降低基础设施成本的创新机制:
1、去中心化存储与传输: 传统的数据中心建设和维护成本极高,而PCDN允许普通用户贡献自己闲置的存储空间和网络带宽,形成一个"人人可参与的分布式云";
2、分层服务策略:从图中可以看到,系统将用户分为不同角色,需要高响应速度的验证节点位于专业环境,而普通用户则可以通过PCDN贡献资源并获得相应奖励;
3、适应性分发:PCDN可智能识别用户需求,对于不需要实时数据的用户,系统会从距离最近或负载最轻的节点提供服务,而不必每次都连接到中心服务器,大大减轻了核心网络的压力。
以上。
我们看到许多现有项目在TPS突破10万后遇到的不是计算瓶颈,而是状态同步问题。尤其是在波动性高的网络负载下,能否保持所有验证节点的状态一致性。因此,Solayer要解决的核心痛点更多是状态同步难题,这决定了一条公链的实际有效TPS能力。
这种技术架构也不是不存在挑战,类似Solana链的经验表明,这种高度依赖物理基础设施(如暗光纤)的架构也带来了去中心化与部署成本的挑战。PCDN模型的引入无疑可以在理论上缓解这些问题,但其在实际大规模部署环境中的表现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分享至:
热门快讯
APP下载
X
Telegram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