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Pzai,Foresight News
从合约到 MEME,从交易所到链上,新一代大学生们正在用不同的方式跳入加密领域。在职业选择上,他们不再迷恋传统互联网大厂的稳定路径,而将加密领域视为一场实现个体价值跃迁的「数字蓝海」。在这场浪潮中,年轻人既是技术探索者,也是文化解读者,更是经济模式的实验者。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蜂拥而至,如何在加密找到合适的入场姿势成为了许多大学生所思考的问题。而笔者在运营高校协会时,每学期有大量的活动(俗称「跑会」)参与,一次在会议之后,我收到学弟的以下灵魂拷问,这位学弟的困惑并非个例,而他的问题也代表了大部分初学者对加密领域所产生的迷惘感:
Web3 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们只是赶上那些时髦的活动,亦或是参与了一个不受监管的电子赌场?我带着这些疑问,和几位大学生进行了交流,在他们的故事里,我找到了「祛魅」后的 Web3 真相。
Max:从 K 线中寻找意义
4 月的一个周末,Max 和他的链协伙伴选择在一个海边客栈团建,而在人群喧闹之外,他选择与几位学长彻夜长谈。作为深圳大学金融科技专业的大二学生,Max 自踏入校门那一刻起,便一头扎进了学校链协里。深圳得天独厚的优势让许多人集聚一堂,而 Max 也成为了协会内组织活动的骨干。第二天有一场项目方的活动需要在深大举行,从社群分发、活动宣传到场地组织,他紧锣密鼓的安排着事宜。海滩映照的月光衬托着客厅里的三言两语和 Max 的忙碌。
Max 出生于广东潮汕地区,当地的「闯荡」氛围让他自幼耳濡目染。父亲在 Max 幼时便带他去比特币矿场参观,并在他高中毕业后与他介绍加密市场。耳濡目染之下,Max 对区块链等概念也充满好奇。随着美国加密合规 ETF 逐渐落地,他也看到了市场的潜在机会。
在大学里,作为一个纯粹的小白,他尝试了所有可能想到的赛道,从撸毛、二级、甚至技术方向....但效果似乎不尽人意。「都没有收获到任何正反馈,得到的都是负反馈,越做越沮丧。看到网上很多人都在这些事上拿到了结果,对比形成的落差感很不好受」。
转机出现在一个平常的午后。2024 年 10 月 25 日,由意大利艺术家卡特兰创作的胶带 + 香蕉系列作品「Comedians」的香蕉将被苏富比重新拍卖之际,以其为标的 Meme BAN 从一众 AI 主题中杀出重围,上线 24 小时之内市值飙升至 2000 万美元。「当时从 X 上发现了这个机会便义无反顾的冲进去了」而这也促使 Max 接触到了链上的 MEME 交易,并第一次拿到了十几倍的盈利。
琳琅满目的代币令他感到了一种从未拥有过的新奇感和冲动,并促使他毅然决然的做一名「P 小将」。「炒了 MEME 以后,发现 MEME 才是我的击球区。」在谈笑间,他摊开了电脑,看着屏幕上跃动的 K 线,平静的点击买入卖出。「一次性可以看很多个代币,很考验你的注意力」
从链上到链下,Max 不断结识了链上的 DEGEN 伙伴,并建立起了自己的影响力网络。「对我来说,我的优势在于网感,而 MEME 赛道正好需要有网感的人,和我的优势不谋而合。」现在,他在 X 上已拥有逾 6900 粉丝,并在多个代币上获得了一定成果。「炒 MEME 这件事,我一直是乐在其中」
Max 正在为同学们讲解
作为涉水多个赛道的玩家,Max 认为现在加密领域对于大学生而言仍然是一片蓝海:「相较于传统,加密给的机会多很多,传统的位置已经被很多老钱站住了,价值误判和低估的机会少很多,对于加密,行业尚未成熟,并且处于强上升趋势中,价值误判和低估的机会很多。机会也只有在新兴行业会更多。所以我一直觉得入行加密是个正确的选择。」
有关加密领域内的学历问题,Bitget CEO Gracy Chen 在 X 上表示「这个行业不迷信学历,我们迷信能力。最终赢家,都是能够把认知差转化为执行力的狠人。」而 Max 认为学历在某种程度上反倒成为了某些人的负累。「有时候学历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正是恰恰因为你学历很高,所以你会眼高手低,如果一定要做一些光鲜亮丽的事情,那就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
HAO:从交易员走向「BUIDLER」
4 月初的香港人头攒动,HAO 第一次选择跟随团队一同来「跑会」。作为某基础设施项目方的大使,HAO 在香港的行程满满当当,三四场 Side Event 里他协助团队介绍项目和整理物料,从活动策划的最初构想,到落地执行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他感受到了价值感。行走在中环的高楼间,HAO 感觉自己「产生了一点归属感」。
HAO 在 BUIDL 2025 项目方展位
HAO 自幼便在家庭环境的成长和熏陶对商业和金融领域浓厚,在高中时的他曾经常看金融纪录片,有一次甚至选择逃掉晚自习在图书馆里看《大空头》,并由此逐渐立志进入金融科技行业。闲暇之余,他也逐渐接触到了二级交易,「感觉很有意思」。在考入深圳大学后,他也迅速加入了学校的链协。进入协会之前,他曾以为「币圈一天,人间一年」这句在圈子里广为流传的话只是夸张的形容,可真正置身其中,他才真正被这个行业的独特节奏深深震撼。
一次偶然的契机,在链协学长的热心内推下,HAO 成为了某个项目方的校园大使。每周,他都会和团队里的前辈们围坐在 Zoom 会议室里,激烈讨论项目的发展方向和活动的创意方案。在社媒运营上,他也一直思考着用新颖的内容和互动形式来提高社区的活跃度。从交易员到项目方的思维转换让他略感混乱,但他仍然坚定走向了自己的选择。「加密是时代趋势,外部资金都疯狂地往里涌。不想错过这波浪潮,对个人来说,机会还是很多。」
3 天的行程后,HAO 从香港回到了学校的宿舍,在那里他的舍友正在准备科研组会的事情,这一瞬间让他产生了某种割裂感。「感觉自己选择了一种不同的道路」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他仍然选择走入加密,因为「在保证学业顺利进行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加密,不仅能认识到很多优秀的人,还能在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为自己开辟出一条另外的道路。」
维港的晚风吹拂着 HAO 的面庞,今年的经历让他感受到,自己已然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部分。
HAO 与朋友在香港「跑会」
Andy:深入「投研」深水区
2023 年,香港大学生区块链社区(0xU)在多个本地高校举办了一系列的课程,彼时 Andy 正作为一名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对区块链的概念完全不了解。被同伴引荐入社区后,他感觉在校园里所接触到的知识体系与加密领域的复杂生态有着巨大的跨度,这让他对加密领域的兴趣开始初有萌芽。
「一开始感觉很新鲜,感觉每天都接触不一样的东西,就像第一次接触某部电影。」在加密浪潮里,他的感受「时而枯燥,时而兴奋。」「枯燥的点在于很多东西都是重复的游戏,兴奋在于看到了某些创新。」
在当时,DeFi 套娃机制在市场上讨论较多,Andy 从中嗅到了认知差异所带来的「套利空间」 :「DeFi 不一定是乐高,但代币经济学或者说这个机制设计的有一些复杂性,然后你需要一些认知,才能够去把那个最高的一个回报的那个方式去想出来。」从这样的套利经历中,Andy 意识到在加密领域内认知差异需要大量的实践进行弥补。
在那之后,Andy 经历了一段四处奔波实习的时光,从最初对加密行业各种项目模式的一知半解,到逐渐能够熟练地应对各类工作任务,他的专业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终于,凭借着自身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习经验,Andy 成功通过朋友引进进入了头部风险投资(VC)机构工作,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同时,随着微博等中文平台对加密领域内容的管控提升,X 上的加密 KOL 正在日渐兴起,彼时 Andy 作为一个 i 人「不太喜欢去发表观点」,直到看到杀破狼在 X 上发布数据分析相关内容,加上受到前辈鼓舞,促使他在本职工作之外积极运营推特「我本职工作就有很多数据分析,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是相对比较简单一些,所以做数据为导向的 X 运营对我来讲是一个舒适区」在毕业一年后,Andy 也逐渐获得了很多行业前辈的认可。
这些年来,Andy 对大学生入行最大的感悟是「大学生入行要有人带,最好是自己的师兄弟 / 朋友,至少被骗的概率比外人小。」在他看来,加密领域鱼龙混杂,有熟悉的人引领,不仅能少走许多弯路,还能避免陷入一些潜在的陷阱。「不要怕去体验,不体验的话很多东西都不知道具体情况。」
和正在与加密领域产生交集的大学生一样,毕业一年后的 Andy 也正在褪去属于大学生的懵懂,拥抱属于自己的加密光辉。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