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的新规则威胁 Web3 核心精神?

CN
6 hours ago
Telegram 以封闭生态取代开放策略,强制 Mini Apps 迁移至 TON,违背 Web3 精神,而真正的去中心化应当是自由选择、而非强制绑定。

作者:@EmanAbio

编译:白话区块链


Telegram 曾是开发者的天堂,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区块链上构建 Mini Apps。但突然间,他们悄悄修改了规则:要么全面接入 TON,要么直接出局。讽刺的是,TON 号称“The Open Network”(开放网络),可如今却在封锁其他生态。
 

1、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长话短说,@telegram 和 @ton_blockchain 这一波操作,完全违背了 Web3 的精神。多年来,@telegram 一直允许开发者自由构建 Mini Apps,并与几乎任何区块链连接。但就在一夜之间,他们改了服务条款,直接摆明态度:“除了 @ton_blockchain,别无选择。”没有预警,没有社区讨论,甚至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开发者被逼得时间紧迫,只有一个月的迁移期?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重写整个代码库。更糟糕的是,TON 的编程模型与 Sui、Ethereum、Solana 等主流区块链完全不兼容。它不仅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应对实际大规模应用时的表现也颇显不稳。

而面对这一切挑战,Telegram 和 TON 给出的补偿竟然只是区区 5 万美元的资助。@telegram 和 @ton_blockchain 这一波操作,彻底将开发者和用户挡在了门外。


我的目的很明确:揭露这个所谓 “开放网络”(The Open Network)的虚伪本质,并直接与所有受到影响的 Sui 开发者和项目沟通。

对于那些还不了解这件事,或者只听到一点风声但不清楚具体情况的人,可能会疑惑到底发生了什么。

所以,我先给大家讲讲背景故事。
 

2、Telegram 与 Mini Apps 的发展历程

Telegram 由 Pavel Durov 于 2013 年创立,最初是一个主打安全隐私的即时通讯应用。 它的诞生,源于当时政府和企业对个人数据的不断侵入。

在政治压力与自由沟通需求的双重催化下,Telegram 立志要为用户提供一个 安全隐私至上 的替代方案,与主流通讯平台划清界限。

人们被 Telegram 快速流畅 的界面和 真正受保护的加密聊天 吸引,很快涌入其中。但 Telegram 并没有止步于一款简单的聊天应用。

随着用户规模增长到数亿级别,平台开始不断扩展功能:
  • 推出了支持超大规模社区的群组聊天
  • 开放了频道功能,让信息传播覆盖整个网络角落最关键的是,它发布了 Bot API,让开发者能够在 Telegram 内部直接构建 Mini Apps,彻底改变了平台的生态。


    中国的微信早已证明了 Mini Apps 的强大潜力,而 Telegram 也迅速迎战,发出了自己的挑战:“游戏开始!”很快,全球开发者开始涌入,创造出各种创新应用:自动化订票、游戏中心、快捷投票,甚至完整的商业解决方案,这一切都被无缝集成到 Telegram 的界面中。
    这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用户不再需要跳出应用,就能完成订票、客服支持,甚至是游戏体验。所有操作,统统在一个聊天窗口内完成。

    这一波势头简直炸裂!Hamster KombatNotcoin 等游戏玩家数飙升至数千万甚至上亿,证明了这些所谓的“Mini Apps”其实能发展成庞大的生态。

    但这不仅仅是游戏的胜利——品牌和初创公司 也纷纷涌入 Mini Apps 生态。这种 “隐私优先 + 开发者友好” 的结合,正是让 Telegram 从一个普通聊天应用 一跃成为 月活近 10 亿 平台的秘密武器。

    其开放策略让 Mini Apps 能够无缝对接任何区块链或外部服务,提供了其他聊天软件少有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或者说,这曾经是 Telegram 的故事,直到他们宣布与 TON Blockchain 达成排他性合作。

    那么,TON 到底是什么?Telegram 又为何突然强推单一公链? 这才是最值得深挖的地方。


    3、Telegram 与 TON Blockchain 的故事

    2017-2018 年,Telegram 迎来了爆炸式增长,用户数飙升,令其他平台望尘莫及。他们已经在安全通讯超大群组聊天方面做到了极致,但仍不满足,想要更进一步。

    于是,他们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打造全新的 Layer-1 区块链:Telegram Open Network(TON)

    愿景是什么? 打造一个能够支撑 数十亿条消息与交易 的超级生态系统,一切都运行在 Telegram 内部。

    理论上,TON 会成为 Telegram 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承载支付、去中心化应用(dApps)、数字藏品,甚至 Mini Apps,彻底把 Telegram 变成 Web3 的终极入口。
    从纸面上看,这是一个大胆的布局——一个全球通讯巨头全力进军 Web3。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Telegram 在 2018 年初进行了一轮 筹得Token销售,筹集了大约 17 亿美元。即便是在加密市场最狂热的时期,这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然而,美国 SEC(证券交易委员会) 很快出手,认为这次融资涉嫌 未注册证券发行。诉讼接踵而至,最终在 2020 年,Telegram 公开宣布退出,并退还资金,“正式” 退出 TON 项目

    表面上,事情到此为止。 Telegram 正式宣布不再涉足区块链,公开与 TON 划清界限,转身回归到纯粹的通讯平台赛道。

    来源:
    https://t.me/s/durov/156
    https://telegra.ph/What-Was-TON-And-Why-It-Is-Over-05-12
    由于 TON 的代码是开源的,所谓的“社区开发者”接手了 Telegram 遗留下来的项目,继续推进。

    讽刺的是,正是在这个阶段,其他区块链的开发者真正开始深入 Telegram 的 Mini Apps 生态。 他们把 Telegram 视为一个 开放的乐园,可以自由接入 Ethereum、Solana、Sui,或任何最适合自己需求的公链。

    没有强制绑定,没有封闭生态,只有一个让人尽情探索和试验的自由沙盒。Telegram 停止写代码 并不意味着这个故事就此结束。时间快进几年,我们迎来了 Telegram 与 TON 的独家合作直接把所有 Mini Apps 绑上 TON,强迫开发者使用一个他们“本来无关”的区块链。
     

    4、Telegram 与 TON 的独家合作

    2025 年 1 月 21 日,Telegram 正式亮出底牌。从这一刻起,所有运行在 Telegram 上的 Mini Apps 必须迁移到 TON 区块链,别无选择。没有例外,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他们给开发者一个月的时间,截止日期是 2 月 21 日,并抛出 5 万美元资助 作为“甜头”。

    但在这根胡萝卜的背后,藏着的是实打实的大棒。开发者不仅要重写代码、迁移资产,还得准备迎接一系列潜在的服务中断问题。否则,就得冒着被踢出 10 亿用户平台 的风险。

    这与 Telegram 过去的开放策略完全背道而驰。多年来,开发者可以自由选择接入 Ethereum、Solana、Sui 等任何区块链,生态自由度极高。

    而如今,这家当年因监管压力而“放弃” TON的公司,反手就把所有人强行塞回 TON 生态。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矛盾? 感觉 Telegram 根本就没真正离开 TON,而是一直在幕后操盘,只是现在终于摊牌了。

    新的 服务条款 读起来简直就像一份“封闭花园宣言”:曾经,开发者可以选择 EVM、Move,或者任何符合自己愿景的区块链;现在,Telegram 的态度是——“用 TON Connect,否则请走人。”更离谱的是,这一切并没有经过开发者社区的任何讨论这一政策更像是一次偷偷上线的补丁,把整个开发者生态打得措手不及。

    开发者不得不在短短一个月内,想办法迁移代码,重构整个项目,转向一个与主流区块链几乎不兼容的生态。

    即使技术上能做到极速迁移,5 万美元 也远远无法覆盖几个月的工程成本,尤其是当你的代码依赖 TON 根本不支持的功能时,迁移的难度更是指数级增长。
     

    5、问题的本质:为什么 Telegram 和 TON 这么做?

    一个主打自由与隐私的平台,一个号称“开放网络”的区块链,为什么突然背离自己的理念,走上了这条强制封闭的道路?
    当你退后一步,看清背后的利益结构,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什么新套路。事实上,我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戏码,不是吗?
     

    1)Web3 里是头一回,但“围墙花园”的套路早就见过

    有没有发现,几乎所有科技平台 一开始都会高举开放与自由 的旗帜,但一旦做大了,就会悄悄收紧,变成一个封闭生态?

    还记得 Google 的“Don’t be evil”口号吗?

    2)Apple 曾经鼓励开发者自由创新,后来却用 App Store 构建了一座“围墙花园”?

    好,我们把时间倒回到 2000 年代末。
    2007 年,iPhone 横空出世,凭借流畅的触控体验和前所未有的 App 生态,彻底颠覆了移动世界。
    2008 年,Apple 推出了 App Store,最初简直是开发者的天堂——
    • 交 $99 费用,就能上架应用
    • 直接触达不断增长的 iPhone 用户群,市场潜力巨大这是一次革命性的创新,但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苹果从每笔销售或应用内购买中抽取 30% 的分成。

      当时,大多数开发者对此并不太在意。30% 的抽成确实高,但相比自己搭建发行渠道?几乎不可能。这就是 Apple “围墙花园” 的早期阶段。

      与此同时,Google 看到 Apple 大获成功,很快推出了 Android Market(如今的 Google Play Store)。他们给开发者提供了类似的 70/30 分成模式,同时打出 “开放性” 牌,宣称 Android 比 iOS 更灵活。

      最开始,两大平台都高调宣传自己是开发者的天堂——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开发应用,无论是游戏、工具还是生产力软件,都能低门槛上架。但不久之后,裂痕开始显现……

      Apple 坚持实行严格的应用审核制度,有时会以模棱两可的“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某些应用。而 Google 则一开始相对宽松,但很快也开始收紧规则。随着时间推移,两大平台不断调整政策,逐步加强控制——
      • 限制特定类别的应用(比如早期的加密货币应用常被下架)
      • 强制所有应用内支付必须使用官方支付系统,禁止第三方支付渠道这时候,开发者才开始意识到,所谓的“开放”,正在一步步变成“封闭”。

        这场矛盾在 Epic Games vs. Apple 诉讼案中彻底爆发:Epic 直接放话:“我们拒绝向你们支付 30% 的抽成!” Apple 的回应是:“那你们就别想在 App Store 上架了。

        即便后来 Epic 试图妥协并寻求和解,Apple 依然把他们拉入黑名单,态度强硬。Apple 基本上就是在说:“不好意思,Fortnite 想回到 iOS?等所有上诉打完再说吧。”即便 Epic 递上了白旗,Apple 仍然紧闭大门,直接把 Fortnite 以及它庞大的用户群 挡在了 iOS 生态之外,无限期封杀。

        同样的争议在 韩国 也曾掀起波澜。当地立法机构强制 Google 和 Apple 允许替代支付方案,直接挑战了他们的封闭生态。

        与此同时,用户社区开始质疑数据可携性、开放标准,以及“你在手机上做的一切都归平台管控”的趋势。虽然 Apple 和 Google 之后做了一些微小让步,比如将前 100 万美元收入的抽成降至 15%,但整体商业模式依然坚不可摧。

        最终,开发者发现:如果想在 iOS 或 Android 上获得规模效应,就必须遵守他们的游戏规则。

        3)同一剧本,换个舞台,轮到 Telegram

        现在,这一幕正在 Telegram 上演,他们用 TON 复刻了相同的套路。本质上,Telegram 和 TON 之所以这样做,动机很简单:掌控用户 & 赚取收益。一旦平台意识到数据和流量的价值,它们的控制力度只会越来越紧。

        回想一下,Telegram 早在 2018 年就宣布过 TON 区块链,当时,Telegram 想打造 TON 作为生态核心,但被监管层直接掐灭。他们支付了罚款、退出了项目……但现在,这场戏居然又重新上演了。

        不同的是,这次 Telegram 把所有 Mini Apps 直接绑定到 TON,强制开发者必须用这条链。为什么是现在?
        • 监管环境 相较 2018 年松了一些,给了他们更大的操作空间
        • Telegram 仍然是 Web3 领域最重要的通讯平台,手握巨大用户流量
        • 独家绑定 TON,让所有 Mini Apps 迁移,确保所有链上活动、费用、用户交互都被 TON 生态所捕获这不是巧合,而是一次彻底的流量收割。

          如果 Telegram 只是宣布:“我们重新推出 TON,让它与其他区块链公平竞争,开发者自由选择。”那么,这还算是一场公平的市场博弈。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选择直接封锁生态,给开发者极短的迁移期限,提供的资助连迁移成本都覆盖不了

          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 先用庞大的用户基数吸引开发者,让他们为“直达数亿用户”而兴奋不已
          • 等大家投入其中,突然改变规则,祭出最终通牒:“从现在起,你只能用我们的链。”这就是 Web2 的老套路,现在 Web3 也开始玩了。

            4)一旦 Telegram 搭起“围墙花园”,一个巨大的红色警报随之响起

            如果 TON 真的够强大,为何需要用“强制手段”拉拢开发者,而不是靠市场自然选择?

            如果 TON 具备顶级公链的实力:完善的开发工具;高性能网络;繁荣的生态系统,那么,Telegram 完全可以让市场自由竞争,开发者自然会选择最优解。但现实是,真正测试过 TON 的开发者表示,这条链连基本功都没打好——性能、兼容性、基础设施,全部落后于主流区块链。

            这正是为什么 @memeficlub、@TheBirdsDogs 和 @WaveOnSui 这些 在 Telegram 上大获成功、拥有数百万日活用户(DAU) 的 Mini Apps,依然坚定地选择 @SuiNetwork,而不是 @ton_blockchain。

            如果 TON 真的足够优秀,开发者早就主动迁移了,根本不需要 Telegram 设下封闭规则。

            事实就是,靠强行绑定,没法让一条基础不稳的链变成下一个 Sui。

            5)你无法把 10 亿用户强行塞进一个基础薄弱的区块链

            如果你去问真正尝试过在 TON 上开发的工程师,他们会告诉你: 这条链的开发体验,远谈不上“顺畅”。TON 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根本不是一款“开发者友好”的强大工具。真正尝试过的开发者都在反复强调——TON 无法与现代公链竞争,因为它缺乏:成熟的 DeFi 生态;强大的基础设施;高负载的可扩展性。

            换句话说,TON 号称“未来区块链”,但开发者面临的却是——
            • 一个设计古怪的编程模型,学习门槛高
            • 不兼容,任何主流区块链
            • 开发工具稀缺,缺乏完善的生态支持
              这对习惯了 Sui 或 Solana 的开发者来说,简直就是 灾难。在这些主流链上,工具链、文档、社区支持早已成熟完善,而在 TON 上,开发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还得面对一堆奇怪的限制。然后,还有更严重的问题——可扩展性。

              6)TON 吹嘘自己的高性能,但真正压力测试的开发者可不这么看

              问问那些在 TON 上做过压力测试的开发者,他们会告诉你:TON 在高负载环境下,根本撑不住。一些开发者甚至回忆说,某些 Mini Apps 一上线,直接把链搞崩了。而每当有“某公链连几千个并发用户都扛不住”的负面案例传出,开发者们就更倾向于避开这条链。毕竟,如果你在 Telegram 上构建一个面向数百万用户的 Mini App,你根本无法承担“链扛不住直接崩溃”的风险。

              更大的问题:TON 生态严重不足。构建一个真正可用的 dApp,远不止部署一个智能合约这么简单。你还需要:
              • 流动性池,用于Token兑换
              • NFT 交易市场,用于资产流转
              • 借代协议,提供金融衍生品支持
              • 数据索引器,方便查询和分析链上信息
              • DeFi 聚合工具,优化收益策略换句话说,一个成熟的 Web3 生态,离不开强大的“乐高式”基础设施,能让开发者自由组合各种功能。 但 TON 在这些方面的建设远远落后,这直接限制了开发者的创新空间。这正是为什么 @memeficlub。@TheBirdsDogs 和 @WaveOnSui 最终选择了 Sui,而不是 TON

                7)Sui 生态已成熟,而 TON 还远未成型

                Sui 生态已经拥有完整的基础设施,开发者工具齐全,能让项目方快速构建、无缝集成,轻松拼接所需功能。而 TON 呢?生态仍然相当贫瘠。 是的,确实有一些 Telegram 机器人和零星的实验性项目,但与主流区块链相比,TON 缺乏真正深度的 DeFi 设施
                • 没有成熟的 DEX(去中心化交易平台),流动性受限
                • 缺乏完善的借代协议,金融产品严重不足
                • NFT 市场发展迟缓,资产流转难以形成规模生态不完善,开发者就只能自己重头搭建基础设施,或者勉强适配一些不完整的集成方案。 相比之下,Sui 等成熟公链已经铺好了成功的道路,开发者只需顺势而上,直接享受生态红利。

                  8)强制绑定 TON?开发者用脚投票

                  再加上 Telegram 这一波“TON Only”的封闭策略,开发者被迫选边站,市场的反应其实已经很清楚——他们在寻找更好的选择。任何经历过 Web2 巨头(Apple、Google)如何封闭生态 的开发者,都能预见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如果你现在向 Telegram 的这波操作妥协,那就是给他们开了绿灯,未来他们会收得更紧,锁得更死。

                  6、Web3 追求的开放精神,正在被侵蚀

                  真正理解 Web3 精神 的人都该看清现实:今天让 Telegram 一寸,明天他们就会要一整条路。

                  1)Web3 不需要“围墙花园”

                  Web3 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开放协作、共享标准和无许可创新。在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世界里,你不会强迫开发者只能用你的链,而是靠技术、用户体验和生态实力自由竞争。如果一个区块链无法通过自身优势吸引开发者——

                  更快的交易速度

                  更强的 DeFi 生态

                  更完善的开发工具
                  那么,它本身就已经处于劣势强制绑定,最终只会伤害生态用“必须迁移到我的区块链,否则走人”的手段,只会:

                  赶走最优秀的开发者

                  扼杀 Web3 生态的创造力


                  这和 Web3 追求的 开放、自由、去中心化 理念背道而驰


                  Web3 的核心不在于强迫开发者被困在封闭生态中,而是赋能他们,提供:
                  更优的性能

                  更强的可组合性

                  真正的用户所有权

                  这才是我们自区块链诞生以来一直努力追求的未来——一个人人都能自由构建、共享价值,而不受中心化平台摆布的世界。


                  2)Telegram 和 TON 仍然有机会回头

                  @telegram 和 @ton_blockchain 依然可以撤回这次封闭性的决定真正拥抱 Web3 开放、公平、去中心化的理念。短期内的排他性或许能带来利润,但长期来看,只有真正开放的生态才能繁荣。 开发者应当自由选择最适合的链,而不是被强行绑定。与此同时,@SuiNetwork 等平台将继续欢迎创新者,推动链上性能的边界,不管 Telegram 最终如何决定,真正的 Web3 精神依然会延续。

                  如果 Web3 代表的是 机会、创造力和透明竞争,那么强行锁定开发者不仅不得人心,更是不可持续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ellobtc.com/kp/du/02/5663.html

                  来源:https://x.com/EmanAbio/status/1887603924141826556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Share To
APP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Copy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