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6月专访Jeff:我们不和任何项目比较

CN
BTCdayu
Follow
12 hours ago

《24年6月专访Jeff:我们不和任何项目比较,只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不断创新》

1、提问:Hyperliquid作为基于订单簿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以及L1层项目,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永续合约DEX领域脱颖而出的?你们团队的背景对此有怎样的帮助?

Jeff:从表面上看,搭建一个交易所或者DEX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它该如何运作,订单簿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

但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至少需要有量化交易深厚背景的团队,才有可能搭建出一个好的交易所,哪怕是中心化交易所也是如此。

而当要搭建去中心化交易所时,还得对底层基础设施以及如何扩展全链上解决方案有深入理解。搭建交易所至少有上百个需要勾选的事项,如果其中任何一项没做好,比如用户界面差、API糟糕、流动性不足等等,交易者们就不会使用你的产品。

我们团队来自量化交易背景,所以能完成很多较难的部分,并且我们也努力去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这其实需要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倾听用户的声音,没有捷径,也不存在什么秘方,就是不断迭代、打造产品,不满足于任何缺点。

2、提问:与中心化交易所相比,去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所(DEX)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达到同等水平或者增加市场份额呢?

Jeff:我觉得这对大家来说都是个谜题。在我看来,无论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交易所,都得做些创新的事。就像币安,如果他们回顾过去看Bitmax,只是想着怎么和对方做得差不多,那用户是不会转过来的。

所以我们在Hyperliquid上几乎在所有能创新的地方都进行了创新,在很多方面它实际上比中心化交易所更好,在另外一些方面也能达到同等水平。像流动性、吞吐量以及对做市商的响应速度这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什么取巧的办法,只能打造好的技术,而这也是我们日复一日专注的事。

3、提问:你们有hlp Vault,还有个人可以创建的Vault,我觉得这种Vault系统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个不错的营销工具,你们推出它是觉得这种方式会成功吗?为什么要推出呢?

Jeff: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我们实际上是在L1层构建了Vault原语,它其实是个基础构件,人们以为它是个产品,但它更像是一种签名原语。在Hyperliquid上构建L1的好处就是可以定制它的各个方面。

Vault原语很酷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创建一个地址,然后代表它签名,但却没有权限挪动这个地址里的资金,这个地址最后就成了一种复制交易的基础构件。最初构建它只是为了发行hlp,但后来就想,既然都构建好了,为什么不让大家无许可地使用这个原语呢,说不定大家能想出很棒的策略呢。

一开始我还想着像Uniswap池(尤其是V2池)可以被复制为一种很简单的Vault策略,而且表现可能会更好,因为它不会像Uniswap那样受套利影响。

但结果没人在意这点,不过大家朝着自己的方向利用它,有了很多很酷、很创新的想法,老实说这超出了我的预期,过了好几个月人们才意识到能用它做这些事。所以有时候就是这样,当你构建了对的基础构件,而且别的地方做不了,人们自然就会去使用并且推广它。

4、提问:你们的跨链桥在用户体验方面几乎是我见过最无缝的,你们是如何做到的?在信任假设方面做了哪些选择?是否有计划添加来自其他链的跨链桥?未来这方面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Jeff:我们对跨链桥思考了很多,甚至觉得可能花了太多时间在这上面了。最终的产品大家是能看到这个跨链桥的,而且它是开源的,还经过了两次审计,代码大概就2000行Solidity代码,它是一个定制的跨链桥。

信任假设方面,它是由L1验证者的一个仲裁群体来保障安全的,而且有一套系统,如果出现漏洞利用的情况,会有一组更广泛的监控者(类似Arbitrum桥背后的争议处理机制),可以锁定跨链桥,然后需要由同一组权益加权的验证者的冷钱包签名达到仲裁数量才能解锁它。

将它和L1无缝集成从而实现良好的用户体验,这大概花了至少一个季度甚至半年的时间来迭代和完善。我们也考虑过很多其他方案,比如IBC或者其他一些定制化解决方案,但意识到跨链桥是用户首先会接触到的东西,如果把它外包给别的项目或者协议,可能就无法针对我们的需求进行优化了,而且我们使用其他跨链桥的经验就是它们在用户体验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就自己承担了构建整个跨链桥的工作。

至于你提到的另一个问题,随着Hyperliquid的EVM推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支持更多样化、更偏机构化的跨链桥。

我们特别兴奋的一件事就是能支持原生的USDC了,现在这个定制跨链桥在吸引机构资金进入Hyperliquid方面有点瓶颈,比如有的机构可能不想用Arbitrum,而它目前是进入Hyperliquid L1的一个单点入口。

但等EVM上线后,CCTP就能让任何人在源链上销毁USDC然后在Hyperliquid上生成,对于其他现货资产我们也想以一种比较通用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投入精力开发Hyperliquid EVM的一个重要动机。

5、提问:感觉几个月前Hyperliquid有向拓展L1功能转变的趋势,不再仅仅局限于做永续合约DEX了,这是一开始就有的计划吗?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呢?

Jeff:这绝对不是我们一开始就有的计划。最初我们只是想做些对整个加密社区有帮助的事,2022年的时候,我们在很多中心化交易所和DeFi里交易,对当时发生的一切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也使用了很多新出的协议,然后意识到它们基本都不怎么样。

FTX事件发生后,我们强烈感觉到这个领域缺乏真正的建设者,FTX原本像是为交易者打造的,却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当时大家觉得这是DeFi发光的时候了,但我们一直在DeFi里交易,觉得这些根本没法和FTX比。所以我们就想,我们最擅长做什么呢,那就是打造一个真正好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完全链上运行,能真正扩展到像币安那样的规模,但一开始也要脚踏实地,从我们熟悉的市场入手,先吸引用户。

这就是最初的计划,就是想着我们能做什么、能贡献什么。但慢慢地,随着我们做事以及用户给出积极反馈,我们的野心也开始增长了。一开始我们觉得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好就行,但后来意识到可能得往底层深入去构建更多东西,到了某个节点就觉得,我们做的这些其他工作也可以发布出来,让其他人受益。

而且我们有很多用户其实也是很棒的开发者,他们想在Hyperliquid上做各种仪表盘、推出各种产品,一开始我们就想着主要还是做永续合约DEX,但后来突然就想通了,既然有这么多有才华的建设者和社区成员,为什么不给他们提供工具去做他们想做的所有事呢。

6、提问:很多人以为大多数订单簿协议都是全链上的,但其实很多会把订单簿和匹配引擎部分或者全部移到链下,你们是如何做到将所有东西都放在链上的呢?你们的方法是怎样的,不会遇到瓶颈吗?

Jeff:最初我们使用Tendermint,因为它是经过大量实战检验的共识机制,也容易修改,经过一些调整,它每秒能处理大概20000笔交易,当时订单没那么多,所以还行。但现在,Hyper L1已经完全迁移到我们称之为Hyper BFT(其实也不是我们发明的这个共识机制,过去五六年很多L1都在用相关的共识研究成果,我们只是阅读了这些论文,花了半年时间重现它们,把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应用并不容易,但核心思路有了,我们就手动去实现它了)的机制上了。

我们密切关注所有底层细节,确保在实际实现的时候吞吐量不会下降。现在来看,共识甚至都不是瓶颈了,我觉得如果执行速度变快,共识也能跟得上,目前的瓶颈首先是执行,其次是硬件、网络带宽这些方面,不过我觉得以后可能瓶颈又会回到共识上,但真到那个规模的话,像币安那样的都可以完全在链上运行了。

7、提问:能讲讲Hyper BFT和Tendermint有什么不同吗?

Jeff:核心区别在于Tendermint是基于更早的研究成果,当时一些新的优秀研究还没出现,我觉得那些新成果可能也受到了Tendermint和其他算法的启示,毕竟站在巨人肩膀上嘛,所以Hyper BFT可以说是一种迭代改进。

一个关键区别是,Tendermint有一些内置的等待机制,和它算法的运行方式有关,涉及时间尺度;而Hyper BFT这个算法本身更异步,在多步骤的过程中,不用去设定要等多久才能做下一步,只要获得足够多的投票(在这个案例里就是超过三分之二的权益),就可以对这个区块投票并进入下一步,在这个网络里任何验证者在算法的正常流程里都不用等待指定的时长,所以当网络运行顺畅、没有超时情况时,算法能以验证者之间信息传输的最快速度推进,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核心区别,也使得区块时间基本没有下限。

另外一个大的区别是,Tendermint实现得更早,是大量反复试验的结果,一开始更多是学术实现,更侧重于研究,所以代码里有很多小细节,单独看没什么意思,但加在一起在生产性能方面就会产生很大差异。

8、提问:你们提到有很多人在Hyperliquid上进行开发,那你们是否允许无许可的智能合约部署呢?有没有期待人们推出一些新产品呢?比如早期的GMX就因为人们在它之上构建新产品而获得了很多关注,你们对此是怎么想的呢?

Jeff:我们很乐意让社区按他们觉得合适的方式去做。我觉得通用平台有好的一面,虽然我之前总说它们不好,因为在特定场景下可能用它们构建不出专用的东西,但无许可的智能合约系统确实有很酷的地方,就是不用去规定人们要构建什么,给他们工具,他们自己就会去构建,我觉得这很强大。

我们的愿景是让两者结合起来,这一点在Hyperliquid上是比较独特的,可能我们应该更多地向大家解释这一点,因为大家觉得我们推出EVM只是因为EVM很酷,人们可以在上面构建东西,也许大家是想在上面构建,但真正的原因是它能让Hyperliquid L1从一个专注于特定应用的链发展成一个更全面的应用平台,目前主要就是现货和永续合约交易。

为了便于开展永续合约交易,我们想让上链更容易,EVM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有很多跨链协议喜欢和EVM集成,这是它们首先要确保集成的东西。

现货交易方面,像从其他链上桥接诸如ETH、BTC、SOL这些标准现货资产的问题也能通过跨链桥解决,更重要的是,你肯定希望链上有原生资产,就像Solana做得好就是因为有很多新的建设者选择它并在上面构建,当你的原生应用在Solana上时,最自然的交易原生资产的地方就是在这条链上而不是桥接到别的地方去交易,Hyperliquid就是做这个的最佳选择,所以在构建方面是有天然协同效应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EVM是对这个已经扩展出来的系统的一种通用化解决方案,我们不是从通用的东西开始然后去扩展,而是从一个已经有规模的解决方案出发,我们很有信心它能在链上扩展到币安那样甚至更大的规模,然后把通用化的功能融入进去。

具体来说,我们不期望有人在EVM上复制Hyperliquid L1现在原生就有的东西,毕竟Hyperliquid的用户可能就是因为喜欢订单簿才用它的,像GMX、Solana那样的可能就没那么有意思了。

但有很多金融方面的长尾需求可以通过无许可的方式在EVM上构建,我觉得像借贷协议就会很酷,在EVM上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工作成果了,有很多大项目,锁仓价值也很高,像用户经常会问能不能用ETH做抵押然后去交易,要么做ETH本身的资金套利,要么交易其他用USDC做保证金的币,这种情况下就不用把这些功能构建到L1里(这可是个大工程),可以直接在EVM里有个可组合的借贷协议,类似这样的我觉得就很酷,而且已经有人表示有兴趣构建这类东西了,我很期待。

9、提问:如果允许其他基础构件在L1上构建,你们会担心拥堵或者区块空间的问题吗?

Jeff:我觉得大家有个很大的误解,我们不是要转向去构建一个高性能的EVM之类的。我认为在Hyperliquid上,EVM的需求会比较小,我也希望是这样,因为如果你看以太坊,看看那些最终用户进行的交易(像Uniswap交易、USDC转账,还包括在L2侧的L2区块,也就是最终用户进行的这些简单金融操作),要是把这些加起来,我虽然不知道具体占以太坊区块空间的比例,但我猜是很高的。

所以当把这些都移到某个原生应用上时,我觉得对EVM空间的真实需求是会下降的,这其实是一种扩展EVM的替代方式,只是没人怎么讨论过,就是把那些本就不该构建在EVM或者任何虚拟机上的东西,也就是那些其实应该原生构建到协议里的东西放在原生环境里做,这样就能缓解拥堵问题,这就是我们的设想。

当然,如果对这个EVM真的有巨大需求了,那也不是说不能扩展,只是我们得看到确实会出现这种情况的证据,才会去制定相应计划。

10、提问:本周一你们宣布Hyperliquid L1将支持原生EVM,这个整合带来的一个很令人兴奋的特性是,hip1的链外资产将能和对应的ERC20合约进行原子转移,用户能从这次升级中期待些什么呢?它会如何改变用户与产品的交互方式呢?

Jeff:你提到的就是我们举的一个例子,我觉得这也是说明这个EVM不是一个孤立的新特性的最明显例子。很快人们就能在主网上无许可地部署hip1和hip2了,我们对此很兴奋,觉得对很多开发者来说已经会很酷了。

而有了EVM后,开发者们就更有信心之后能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了。

现在就能推出带有对应Hyperliquid流动性(这是一种链上的订单簿流动性提供策略)的hip1资产,等EVM上线后,hip1和hip2的部署者就能指定一个在EVM状态下对应的ERC20合约,EVM状态和其他L1状态是可组合的,它们通过共识达成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状态,这样就会有一套机制,使得hip1的token余额和ERC20的token余额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互换的,这不是跨链桥那种方式,而是一种原子转移。

所以对于开发者来说,如果在考虑使用EVM(我觉得很多开发者都会考虑),这对他们来说是个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对开发者来说重要的两点就是在哪个链上构建以及如何去中心化所发行项目的治理token或者gas token等各种要发行的token的供应:

第一个问题就是选EVM或者其他什么

第二个问题通常就得去币安、Coinbase之类的地方,还得求着他们上币,交易所在这方面话语权很大,我觉得这不是个好的机制。

而Hyperliquid是个完全开放的链上交易平台,并且这些能在你构建的同一条链上自动实现,我觉得这很强大。所以如果能把币安、以太坊或者其他可扩展的解决方案原子式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这就是Hyperliquid EVM的愿景了。

11、提问:目前交易者使用L1是不用支付gas费用的,那么去中心化以及引入原生token会对成本产生什么影响呢?在引入并尝试去中心化验证者集合的过程中,你们觉得会遇到哪些挑战呢?

Jeff:L1确实需要原生token,不过倒不一定是为了支付gas,我觉得人们常常过于关注gas了,其实L1需要原生token主要是为了质押,没有原生token是没办法运行权益证明机制的,在我看来这是L1 token真正需要具备的唯一功能,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绕不开的。

在Hyperliquid上,目前没有计划要求用L1 token来进行交易,当然情况可能会变,说不定之后会出现一些新的机制使得交易和L1 token关联起来更合理,但目前没理由认为一定会这样。

你提到的交易免gas费用这件事,其实不是什么权宜之计,不是说本来该收gas但没收,而是L1本身是高度定制化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机制来实现和有原生gas token按每笔交易收费一样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填充率和交易费用的组合来保证对每单位吞吐量或者每单位状态膨胀的支付情况,而这其实就是gas的作用所在。

所以Hyperliquid的这个系统乍一看好像是把问题掩盖了,但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能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我觉得基本思路是合理的,文档里也有很多关于这方面原理的阐述。

这确实会让做市商之类的用户稍微调整一下策略,但到现在大家基本也都知道怎么去适应了,而且我觉得这是个挺可扩展的解决方案,还有个很好的特性就是对首次使用Hyperliquid的用户来说,不用去买一个自己本来不想持有的token才能使用它。

12、提问:Hyperliquid的积分计划在本月初结束了,但Hyperliquid仍能在日交易量方面保持在前三名的永续合约DEX位置,和其他积分计划相比,你们没有通过诸如加成倍数或者其他合作、明确规则等方式来吸引关注,你们觉得是什么让你们吸引到了合适的用户呢?或者说除了产品本身好之外,还有什么秘诀吗?

Jeff:这是个好问题,我们其实没太去想怎么营销积分,我们很相信简单性,积分就是个数字,它本身没什么价值,就是用来向用户表明他们对协议做了多少贡献的,我们觉得它简单明了、不言自明,也不想让大家太过于关注这个数字,还是希望产品自身能说话。

不过它好歹也算个能让人谈论、引起别人注意的点,比如有人聊起积分,其他人可能就会想“哦,那我去看看这个产品”,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样做是有效果的,大家普遍喜欢这个产品,我们对这个结果也挺满意的。

我觉得我们冒了个险而且取得了成效的一件大事,就是让积分完全不透明。我知道很多协议推出积分是为了抬高指标,我不想评价这是好是坏,但如果要这么做,那最好让规则明确,不然就没法达到想要的效果,比如要是告诉用户每付1美元手续费就能得1个积分,那用户心里就有计算公式了,就能精准地去做抬高指标的事了。

我们强烈觉得这不是个好主意,我们不在乎短期指标,所以我觉得冒这个险是值得的,因为有很大一部分用户,我坚信,你只要看看数据就知道,他们在大多数其他永续合约DEX以及一般的DEX、链上的交易量中占比很大,有这样一大批用户,他们很善变、唯利是图,倒不是说他们对协议没价值,但我们觉得从Hyperliquid的长期愿景来看,他们不是那么有价值。

我感觉你提到的那些规则很明确、能抬高交易量或活跃度之类指标的积分计划,通常是为了吸引资金或者风投等等。

13、你们选择自己启动这个协议,而不是去筹集外部资金,背后的考量是什么呢?你们又是怎么做到自己启动这个协议的呢?毕竟你们的手续费挺合理的,不像GMX一年前那样,你们的开仓和平仓手续费只是其他协议的两倍左右。

Jeff:嗯,我想先说明一下最后一点,实际上我们的开发团队不从协议中收取任何手续费,所有手续费会分配到保险基金以及主要是hlp里。

没错,手续费很低,我们非常坚定地认为,在DeFi发展还这么早期,而且DeFi在很多方面比中心化金融还难用的情况下,手续费低是吸引新用户的基本要求,这是产品层面的决策。

话虽如此,这个协议其实已经收取了大量手续费,如果它是个商业项目,那会很赚钱的,但它不是商业项目,我觉得我们可能需要更明确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也时不时在说这件事,就是团队从来没有拿过哪怕一分手续费,这是因为我们对这个项目有很强的长期信念,我们不需要短期的资金,也不想让别人有话说,比如“这个内部团队靠这些手续费赚了好多钱”之类的,这类负面评价挺多的。

我觉得很多协议做了这样的选择,也不得不承受这些批评,所以我们就是这么运作的。

在筹资方面,情况也类似,我觉得有很多投资兴趣,但Hyperliquid是非常着眼于长期的,目标是成为所有金融活动发生的平台,这是个非常长远的愿景,而且有很多阻碍,我觉得决定未来最终金融平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基础层没有内部利益相关者,我不是说风投没价值,我觉得经济发展中风投确实贡献很大,我不想贬低风投,只是Hyperliquid有个很独特的机会,能更像比特币那样,我觉得如果中本聪搞了预售,或者风投参与了他最初的挖矿设置之类的事,那比特币可能就不是现在的比特币了,不是说要把Hyperliquid和比特币完全作比较,但我觉得成为一个中立平台,这是个前提条件,而我们的野心就是这么大,所以我们要确保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这很重要。

14、提问:从更宏观一点的角度来看,对于多链、专用链以及最终是否会有一条链胜出这个领域的长期未来,你是怎么看的呢?

比如在永续合约领域,Vertex Edge和Hyperliquid就有截然不同的做法,Vertex Edge接受不同链上会一直有大量用户这个前提,所以试图通过链下匹配来聚合流动性,让在更多链上的部署为每条链带来更多流动性,而Hyperliquid可能采取的是相反的做法,通过增加用例和更多协议来发展自己的链,将用户整合到一条链上,你对此是怎么想的呢?

Jeff:我得先说一下,我其实没太多时间去深入思考这么宏观的问题,所以可能不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人选,但我个人的看法是,实际情况介于两者之间。

我觉得金融活动应该在一条可组合的链上进行,但不是所有东西都得这样,比如有个游戏,里面的道具可以交易,有几百万用户在使用、进行各种操作,我真的觉得它没必要和比特币衍生品之类的去竞争,比特币可是世界储备资产,它们的重要性完全是不同量级的,我觉得它们完全不组合在一起也没关系,因为没理由让它们组合。

但我觉得金融活动分散在很多不同的链上是不好的,跨链桥风险很大,不过现在还好,因为加密领域还处于早期,而且我觉得一般来说团队都是出于好意,就连中心化交易所,总体来说也是想做好事的。但这不可能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如果觉得中心化交易所不好,那对跨链桥也应该持类似的怀疑态度,因为它只是多了一层,还是有很多信任假设在里面,也不是能自动和其他东西组合的。

所以我觉得就Hyperliquid而言,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把自己定位成努力为DeFi打造好产品,很明显加密领域找到了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就是DeFi,而且很清楚的是,哪怕加密领域在其他方面没什么用,它在金融方面也是个更好的系统,更易访问、更平等,在世界不平等加剧的情况下,让金融活动在链上进行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所以在这个相对狭义的范围内,我大力支持单链的做法。

15、在接下来的6到12个月里,你们打算在Hyperliquid上做些什么呢?你们怎么看待Hyperliquid现在和一年后的竞争格局呢?

Jeff:嗯,我们是个很小的团队,人们常常很惊讶,我们实际上只有5个工程师,总共还不到10个人。

我们不像加密领域那些常见的团队,有很宏大、长远的愿景,筹集大量资金,制定多年的路线图,我觉得那种方式挺酷的,但那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更专注于下一步要做的事,我觉得我们很有信心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我们不会规划出上百步的计划。

所以在接下来6到12个月里,我觉得到那时EVM应该上线了,网络也应该去中心化了,我们对这两件事挺看好的,但也知道它们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所以如果在这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那解决这些问题可能就会成为最高优先级的事。

要是没出现问题,我觉得我们会全力以赴继续推动Hyper L1以及周边生态的发展,让它成为金融应用愿意聚集、愿意围绕其构建的地方,所以不管是开发者遇到什么痛点,还是用户、做市商等随着规模扩大面临什么问题,反正出现什么情况,那就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

说到底,始终都是围绕用户,而且用户的定义一直在变,一开始是交易者,后来是交易者和做市商,现在是交易者、做市商和开发者了,反正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帮忙的,那就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至于竞争问题,我可能也没什么特别深刻的见解,我们其实没太去想竞争对手的事,也不太清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我觉得没什么项目在做和我们一样的事,通常这可能是个不好的信号,要是你开了个公司,没人和你竞争,那可能意味着你的想法不行,但我觉得Hyperliquid目前就是在做一件很通用但又聚焦核心产品的事,挺独特的。

我常看的一个数据就是用币安的永续合约交易量作分母,Hyperliquid的永续合约交易量作分子,看看这个比例,我得说,我一直对币安以及其他顶级的中心化交易所印象深刻,他们把一件事做得非常好,把用户放在首位,还能一直留住用户,就拿币安来说,经历了那么多事,用户还是信任他们、使用他们,我经常看交易量数据,每次都挺感慨的。

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打造不一样的东西,DeFi还处于早期,更稚嫩,对很多人来说,还没到要切换过来的时候,我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觉得对于竞争对手,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习的就学习,但也会坚持自己的路。

我觉得Hyperliquid到目前为止做得好的地方,大多都不是通过研究竞争对手、模仿他们做到的,而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想出全新的东西,不管是像Vault原语,还是无许可的现货上币方式,又或者是在永续合约订单簿上免gas费(之前没人觉得这能做到),还有那个能让任何人都方便参与做市的流动性Vault,这些都是首创,也是Hyperliquid现在为人所知的亮点。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目标就是继续不断创新,我觉得这也是真正能给这个世界增加价值的做法,要是看到竞争对手做得好,然后只是做得比他们稍微好一点,去抢一点他们的市场份额,我觉得这对整个DeFi的推动作用不大。

**END**

体验产品,可通过此链接获得优惠,只需要邮箱登录即可秒级注册

https://app.hyperliquid.xyz/join/DY

原采访视频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yUtPoC1-E&t=110s&ab_channel=0xResearch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Share To
APP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Copy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