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x(λ) |光尘|空灵|GEB|2025年03月13日 00:29
区块链技术:形式化骗局与真实价值的辨析
区块链技术自诞生以来,一直被誉为能够解决诸多现实世界难题的革命性力量。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除了加密货币领域,区块链技术在其他领域的落地应用却显得步履维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区块链技术发展中存在的误区和骗局,并探讨如何回归其真实价值。
形式化系统的困境:空洞的数学逻辑
当前主流的区块链技术,大多陷入了数学逻辑符号的形式化系统之中。这种形式化系统,为了追求确定性的因果逻辑,刻意剔除了“自指”的概念,从而避免了“说谎者悖论”的攻击。然而,人类的意义、文明和价值等属性,恰恰来源于“自我”。剔除了“自我”的形式化系统,本质上是空洞的、无意义的。
这种形式化的区块链技术,无法解决现实世界中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RWA(Real World Assets)等赛道,也只是将区块链平台作为一种更具一致性的云服务器工具来使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早已揭示了形式化系统的局限性,一个不完备的形式化区块链平台,无法承载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心化悖论:BFT 共识的本质
当前许多区块链技术,标榜着去中心化,却采用了基于 BFT(拜占庭容错)一致性共识的机制。这种机制,通过强一致的形式化数学逻辑,实现了100%的确定性。然而,参与 BFT 验证的 POS 节点,却依赖于中心化通信。越是追求快速确认的 BFT 共识,其中心化程度就越高。
这种“剔除自指”的形式化系统,也导致了区块链 VM(虚拟机)的封闭性。各种区块链平台上的 VM,看似可以进行任何数学逻辑的形式化计算,却缺乏实际意义。例如,Token 的无意义,在于其缺乏“自我”,只能进行形式化的加减运算。
中本聪共识:回归自指的完备性
与形式化的 BFT 共识不同,比特币的中本聪共识,并未试图用数学逻辑解决一致性问题,而是通过构建自指递归系统的直觉逻辑,包容了“说谎者悖论”中的所有事实。这种不可判定的概率型中本聪共识,才是完备的。
东郭先生与哥德尔:观察者的价值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我们,解决“说谎者悖论”或包含自指框架的系统,需要引入观察者,通过直觉评定真伪。哥德尔派 AI 逻辑,同样强调了观察者的作用。解决“滥竽充数”问题和解决数学逻辑形式化系统不完备性问题,本质上是同一个答案。
比特币:自指递归的典范
世人误解了比特币是一种区块链技术。事实上,比特币只是在代码中使用了 Block、Chain 的命名,它采用的并非数量逻辑的形式化区块链技术。
比特币通过解决“滥竽充数”的问题,即构建自指递归循环,实现了自身的意义。当矿工挖出一个新区块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处于最长链,需要通过广播并寻找第三方矿工验证,才能确认自身的状态。这种观察者模式,使得比特币的共识成为一种不可判定的概率性共识。
中本聪巧妙地利用了观察者模式,使得比特币的共识成为一种不可判定的概率性共识,没有去追求毫无意义的形式化确定性共识, 而变成了有意义的 不可判定性共识。比特币的真实性也来源于此。
告别形式化,迎接真实价值
数学逻辑形式化主义的区块链技术,已经阻碍了行业发展太长时间。我们应该从“滥竽充数”的故事、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侯世达的 GEB 以及中本聪的比特币中汲取智慧,回归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构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加密货币新行业。
我们应该和形式化区块链技术说再见,转而拥抱具有真实价值的加密货币新纪元。
分享至:
脉络
热门快讯
APP下载
X
Telegram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