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Sign 闫欣:如果你没有社区,这个币必将归零,产品和用户无法支撑一个币

CN
1天前
币与社区是强绑定关系,Token 的意义在于建立参与者共识与治理权,而非单纯融资工具。

采访者:lasertheend

本文仅代表受访者观点,不代表吴说观点,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法律法规,不参与非法金融活动。

在本次访谈中,Sign(原 EthSign)联合创始人闫欣回顾了从矿工、炒币玩家、加密 VC 到 Web3 创业者的完整转型路径,他强调自己选择在 2021 年牛市中逆势押注 Web3 应用赛道,尽管初期融资困难,但最终凭借明确方向与持续推进拿下红杉三地联合投资。

闫欣提出币与社区是强绑定关系,Token 的意义在于建立参与者共识与治理权,而非单纯融资工具。他主张 「 先社区后产品 」 的构建逻辑,批评空投文化短期导向,并分享 Sign 如何通过文化符号、机制设计与应用工具打造可持续的社区参与机制。

加密入圈初体验:从实验室挖矿开始,POW 矿工思维转向早期 DeFi 投机

Shang:可以请你介绍一下自己,以及是怎么进到 Crypto 行业,当时在做哪些工作?

闫欣:我是闫欣,是 Sign 的 CEO 和联合创始人。我最早是做挖矿进入这个圈子的,后来转向做 Crypto 的 VC,再到四年前我们创立了 EthSign。

那个时候其实很简单,我是刚毕业。我学的是 EE(电子工程),所以我大多数的职业路径就是进入 Intel、AMD 这些大厂,在这些公司里工作也让我逐渐意识到我们其实只是在整个庞大的产业链中负责一小部分的研发。每个大厂都有非常复杂的产业链,比如你研发一个基础电路,它会被封装成芯片,芯片再变成终端产品卖出去。最后的钱是逐级分配的,我们做的那一环其实能获得的回报非常有限。

然后我们实验室当时有人在说,我们可以挖加密货币。挖出来的 Crypto 是不需要分给任何人的。那时候我们很穷,在实习期间就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那个时候所谓的 Degen 玩法还不是现在的 DeFi 借贷池,更不是 PVP 的 Memecoin,而是各种基于 PoW 的山寨币挖矿。我们需要修改挖矿算法去挖这些新的 shitcoin,然后赶紧抛掉。

所以我们那会儿就是标准的 Degen,从这个过程中开始系统性地学习和研究,也因为能赚钱就逐渐全职做起了 Crypto。那时的收益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一天挖一两百刀,一个月下来就是几千刀,已经是很多钱了。而且挖矿本身其实也算是一种交易策略。因为这些小币的波动非常大,有时候一个币你没挖它可能 10 倍,你挖了它之后卖掉也许就没人接盘了,链上直接没人跑,完全没有流动性。

那时候 PoW 这个游戏还挺好玩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挖一个链,挖着挖着突然发现区块几乎全是我们自己挖出来的。一开始还挺开心的,但后来意识到这其实意味着没人和我们抢矿了,没人再挖了,这个链大概就要凉了,团队都已经放弃了。这样没有人和你玩,这时候你得开始思考 — — 别人都去哪儿了?如果这个市场上已经没人再挖这个链,你也很难指望还有人会回来买这些币。

成为加密 VC:从 ICO 到 VC 模式的变迁

Shang:你当初是从 PoW 开始的吧?那你是怎么一步一步,从自己挖矿,到后来炒币,然后再决定要做一个自己的项目?这个经历可以分享一下吗?

闫欣:对,其实这个行业的发展节奏非常快。一开始不管你是通过 PoW 挖矿、DeFi,还是 PVP 模式进圈的,大家最初被吸引进来都是因为高收益、高倍数的诱惑。进来之后就会开始思考这些模式是否可持续。整个行业的玩法一直在变,我觉得币圈的底层逻辑就是:它一开始会用一个有一定门槛、有技术含量的玩法吸引你进来,让你感觉只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就能获得超额回报。但当所有人都掌握了这个玩法之后,它就立刻切换到下一个游戏,这是行业的常态。

我们当时在挖矿,到了 2017 年底,大家直接在以太坊上用 USDT 或 ETH 去抢购新币,比拼的是谁转得快、谁买得早,然后迅速上线交易所。这套玩法在当时就是新一代的 「 挖矿 」。2018 年以后,PoW 就逐渐沉寂,市场开始转向 PoS 模式。此后大多数资产的发行都不再依赖 PoW,而是通过 ICO 或者 VC 定投模式来完成了。

所以我也很自然地进入了 VC 行业,开始做 Crypto 投资。那个时候其实很多人想投 Crypto,但真正懂这个行业的人非常少。我当时加入了一个基金,主要负责技术相关的投研工作。

那时的投资标的价格真的非常便宜,现在回头看简直是黄金时期。像 Solana,当时一级市场估值也就四千万美金,Aptos 好像三千万还是六千万我记不清了,NEAR 也差不多在三千万左右,总之都非常非常便宜。

Shang:你当时自己有参与这些项目吗?

闫欣:机会其实非常少,基金能给我们直接参与的份额并不多。然后到了 2020 年,我加入了火币。其实是 2021 年正式加入的,然后没多久我们就开始创业了。

我当时有两个主要考虑:第一,我个人还是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行业。早期做投资的时候,我经常会疑惑,比如说为什么一个 ICO 的币能被炒到那么高的市值?明明它没有什么真实的价值支撑。作为一个工程师,我一开始是很难接受这种 「 非理性 」 的。

但在这个市场里待久了,博弈久了,我意识到市场根本不是价值导向的,更多时候是情绪和叙事驱动的。成熟市场适合做价值投资,但加密行业并不是。而当你能接受这件事,很多市场现象就能在脑子里被合理化了。2021 年又刚好是牛市,这就更坚定了我创业的决心。

我觉得在加密行业,无论你是做交易员,还是做创始人,本质上都是在思考如何抓住牛市。因为牛市通常四年一遇,每一波牛市都是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关键窗口。你的人脉资源、市场声量、社交资本,这些都是 capital。

创业当然是个高门槛、高风险、低成功率的事,但牛市期间会相对容易一些,比如融资更顺利、团队更容易组建等等。所以我们在 2021 年就坚定地准备创业,我和我两个合伙人就这么开始了 Sign。

逆风融资:冷门赛道坚持换来红杉青睐

Shang:你们当初的融资成果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能不能讲讲背后的故事?因为看起来很多背景很强的团队,比如博士、明星创始人,反而没有你们这样拿到红杉这样的顶级投资人支持,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闫欣:其实大家现在都说我们融资很成功,但真实的过程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是在 2021 年启动的项目,直到 2022 年才拿到那一轮红杉的投资。整个 2021 年,我们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融资过程,一点都不轻松。

当时我们选择的并不是最热门的赛道。我们判断当时最火的 NFT 赛道其实已经进入了叙事泡沫阶段,存在很多 「 讲故事 」 的成分。VC 通常会把早期很简单的产品包装得非常复杂,比如 NFT 就要变成 NFT-Fi,Memecoin 要变成 Meme-Fi,什么都要 「Fi」 一遍。这是 VC 的惯性,他们需要叙事,但作为创业者,你要判断这个赛道是处于早期还是晚期。

而我们觉得 NFT 不适合我们团队的能力,DeFi 的黄金阶段也已经过去了,所以最终选择了一个相对冷门的方向 — — 做 Web3 应用。当时 Web3 还不是一个主流叙事,但我是波卡的早期投资人,对 Web3 理念很熟,所以我们决定提前布局。

我们做的是一个基于 Web3 的应用产品,融资非常困难,早期几乎只有我们最熟的朋友和支持我们长期理念的人愿意评估。有一段时间我们也面临是否要在压力下接受不太理想的投资,但我们判断趋势还没真正到来,就选择继续坚持、不断推进产品和交付。

到了 2022 年年末,Web3 终于起飞,大家开始看到 Web3 应用是有真实用户的,也意识到这个方向是有未来的。也正是在这个时机,我们拿到了红杉的投资。

当然,红杉的加入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轻松了。我们现在马上就要迎来四周年,这是一段很长的创业旅程。很多人只看到我们拿到红杉,但其实背后是长期的坚持和投入。至少在当时,红杉的加入让很多人开始真正意识到这个产品和想法是有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的。

Shang:红杉投完之后,应该就很多人开始抢着想投你们了吧?

闫欣:对,FOMO 情绪非常强。红杉本身在 Crypto 领域的投资就不多,而且是红杉中国、印度和美国三家一起投,这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未来也不会再有了 — — 因为现在红杉中国和印度已经独立出去了。

所以那一轮确实在红杉领投之后很快就完成了。但市场总是在变化,融资完成后行业又进入了新的调整周期,Web3 也面临一些质疑。所以我们又得重新适配,继续寻找真正的 product-market fit。这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轮融资就结束的故事。

为什么发币:构建共识网络而非单纯融资

Shang:那你怎么看待发币这件事情呢?

闫欣: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特别、也很令人兴奋的事。一旦你选择了发币,其实就是选择了开启一场 「 加密大航海 」。发币这件事本身是没有上限的,但它也会带来很多限制。

我经常被问到:「 你们现在的项目已经能赚钱了,比如一年可能有两千万美金的收入,为什么还要发币?」 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站在一个错误的出发点上。发币根本不是为了赚钱。你可以反问一句:为什么交易所那么赚钱了还要发币?道理是一样的。

首先,我认为币是一种与社区互动和建立关系的手段。它其实是进入 「Stakeholder Economy」 的入口。比如说你用 OpenAI,每天花钱用它的产品,还帮它训练模型,但你永远不是它的股东,对吧?对于大多数国家的人来说,想要拥有它的股份几乎不可能。在这种关系中,用户始终只是用户 — — 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消费者。

但如果有了 Token,如果用户可以通过使用产品、参与社区获得一定的代币份额,他就变成了这个项目的部分 Owner。这时候你不再只是把用户当成客户,而是把他们视为项目的共建者。这种关系是更加健康、更加长久的,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次,Token 本身也是一种独立的 「 产品 」 或 「 资产 」。我经常在想,作为一个创始人,我什么时候是在认真打磨一个产品,什么时候是在打磨一个资产。这两件事的方法论是完全不同的,需要投入的精力和策略也不一样。

过去三年,我们已经把 Sign 旗下的产品打磨得相当成熟了。接下来,我们希望把它作为一个资产来构建和经营。这是一个新的挑战,但也是一个空间巨大的事情,所以我们决定去做。

币价来自社区,不是 「 产品价值 」 驱动

Shang:我觉得你刚才的观点特别有意思,尤其是用户通过发币可以和自己喜欢的项目建立连接这一点我很认同。但你也提到,做产品和做资产其实是两条不同的路径,作为 Sign 的支持者,你怎么看发币这件事?它是否可能会偏离你们原来产品的基本面?

闫欣:是的,我还有一个很核心的观点,就是币和社区是一对绑定关系。币是 currency,而 currency 必须和社区配对存在。如果你没有社区,就没有币的价值;如果有币但没有社区,这个币也注定归零。币本身是没有内在价值的,它的价值来自于它在社区中的流通和共识。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 VC 在推所谓的 「 纯 Utility Token 理论 」,意思是说只要有产品和用户,就可以支撑一个币。但我认为这完全是空谈。你实际去看,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币的成功是靠 Utility 支撑起来的,几乎全是靠社区的情绪、热度、认同推动的。它的使用价值,能占 1% 就不错了。

Shang:我能理解你这个意思。

闫欣:比如说 EigenLayer 这个项目,去年刚上线的时候估值非常高,大家都说它是 「 天王级 」 项目。但是它的代币真有那么高的使用价值吗?显然不是。还有一个叫 Murad 的人,他是做 Meme 项目的,也说过类似的观点:代币的价值一部分是 mimetic value(模因价值),一部分是 utility value(使用价值)。但实际上 utility value 几乎都不会超过 5%。

再比如 Layer 1 的项目,它们经常说自己的代币有 ticket value,是 Gas Token。但你真正去统计链上使用这些代币消耗的 Gas,把它换算成估值,其实根本对不上。大家买的根本不是这些币的 「 使用权 」,而是这个项目的前景,是它背后社区的力量。所以我认为社区和币是必须捆绑在一起的。

你看美元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 「 币 」,大多数国家都持有美元外汇储备,甚至有些国家直接以美元为法定货币。这意味着美元有一个巨大的全球 「 社区 」,每天无数人使用它,它的稳定性、流动性才得以维系。人民币、黄金也一样,它们的价值也来自于有多大规模的 「 用户群体 」。

所以回到你刚才的问题,做产品和做资产、做币,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优先构建产品再去找用户,还是优先构建社区再去做产品。很多创业者面对 VC 时,往往先找一个 「 假问题 」,再提出一个 「 假方案 」,包装一下就去融资,然后再慢慢把它做成真产品。这时候是产品优先,社区是事后补的。

但当你准备发币、准备真正建立社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最好的路径是:先构建一个社区,观察这个社区的核心需求和问题,然后反过来做产品来满足它。比如你有一个投资社区,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公平获得 Token,那你就设计一个合理的代币分配;如果大家在治理中遇到问题,无法体现贡献,那你就设计一个 Reputation Label 系统。

总之,如果你是先有社区,再反向做产品,那整个 go-to-market 路径会轻松很多,冷启动问题也自然解决了。

构建社区的关键:文化共鸣与同频连接

Shang:有意思,那我们可以聊聊你是怎么构建社区的?你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吗?

闫欣:我觉得这是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构建社区这件事情,首先必须从 「 文化 」 入手。一个项目如果承载着某种精神或方向,那么它的文化主题需要在一开始就定义得非常清楚,要足够鲜明,才能吸引到真正和你频率一致的人。

其实做社区不是在 「 吸引所有人 」 进来,而是 「 找到同频共振的人 」。这个世界上的人本来就都不一样,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加入你的社区,那是徒劳的。你首先得清楚自己是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文化倾向、兴趣爱好、什么样的 vibe(调性),然后把这些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样你才能吸引到跟你一样的人。

其实大多数人内心都很孤独,很多人希望在互联网上找到与自己有共鸣的人和群体。比如比特币社区,就是聚集了一群不喜欢美元、支持去中心化的人,比特币成了大家情感和信仰的寄托。我们构建自己的社区时,也需要有这种 「 精神锚点 」,也就是我们自己的 sign(符号),我们的价值观。

比如说我们认为区块链最大的意义是它作为一个平台,可以向全球每个人提供资产和服务的快速发布能力。所以我们自定义的文化就是全球化,我们希望成为一个全球家庭,欢迎不同国家、背景的人加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好的产品作为支撑,它能加速这种全球化叙事,也能真正让人们 「 玩得起来 」。

一开始我们只是明确自己的理念,然后逐步把这些理念可视化,变成品牌识别的一部分。比如我们有橙色的小爱心、有橙色的 Sign Glasses,这些视觉元素慢慢开始吸引一些人加入。而一旦他们进来了,社区就会开始自然生长。

我们不会强推大家去做什么,而是让大家根据 vibe 自发组织,比如有人开始做 Memecoin,有人做 Meme 制作,用我们社区的元素去创作图像和内容;还有人发起了各种活动,比如 Poker Tournament,甚至有一个叫 「 老 Poker」 的组织就是这样长出来的。这些东西都是社区自己生长的,而不是我们规划出来的,我觉得这才是健康社区的核心。

如何看空投文化:空投是入口,不是目的

Shang:你怎么看空投文化?特别是像你们这种还没发币的项目,很多社区成员其实是 「 空投猎人 」。他们可能只是因为期待空投才加入社区,发币之后又会迅速转向下一个项目。你觉得哪些项目是真的把社区留存下来的?有没有你认为值得学习的案例?比如比特币就很典型,大家不仅不卖,还会主动买入。

闫欣:坦白讲,这种项目其实不多。我觉得过去几年,从 2017 年开始,整个加密行业的话语权其实是被 VC 劫持的。很多项目根本没花时间在构建真正的社区,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 「 维护和 VC 的关系 」 上。真正把社区当回事的项目非常少。

至于怎么看待 Airdrop Farmer,我觉得这是一个好问题。从 Arbitrum 开始,Airdrop Farming 几乎已经变成一个独立行业了。站在散户的角度,其实 Airdrop Farming 是一个胜率还蛮高的策略,相比去买 Meme 币或者各种代币,空投 Farming 至少在安全性和回报稳定性上更有优势,也适合专业玩家来做。

但从我们项目方的角度来看,我们是想建立一个真正有归属感、有价值认同的社区。我们希望你拿到币,不只是因为做了几件事,而是你愿意继续留在这里、参与建设、互相支持。我们给你代币,是希望换取你对社区的长期贡献,而不是一次性的交易。

所以第一点,我们会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们不希望吸引的是那种只为了套利来 FOMO 的人。我们希望建立的是 「 真诚的连接 」 — — 大家彼此认识,有互动、有故事、有协作的社区关系。真正的社区不是所有人跟我发生关系,而是成员之间也能彼此产生连接。

当然我们也感谢 Airdrop Farming 文化,如果没有这种文化,很多人可能压根不会注意到我们。但你能不能留下来,是要靠我们产品的实力、机制的设计,甚至是一种软实力来吸引你继续参与。我们得用实际的产品和体验去 「 说服 」 你,这个项目值得长期陪伴。

第二点就是机制设计特别关键。如果你的 Airdrop 模型是 TGE(代币生成事件)前做任务、TGE 之后发币、再之后就再也没有获取代币的渠道了,那绝大多数人 TGE 一结束就离开了,这太正常了。

所以我们会把空投设计成一个长期、持续的机制。比如像 Optimism 的 Retroactive Rewards,社区成员每个阶段都能通过贡献获得奖励。我们也会在 TGE 后推出一个叫 Sign APP,在这个 Web3 应用里,用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为项目做贡献并获得代币。

我们的 Airdrop 初期比例可能只有 5%,但我们会留出 30% 的代币分配给 APP 机制,通过任务系统、内容贡献、社区运营等形式长期释放,这样整个社区才会有真正的留存和成长。空投不该是 「 结尾 」,它应该只是入口。

社区定位差异:Sign 不走下沉路线

Shang:回到你们在产品设计上的选择,你们觉得这个 trade-off 是可以接受的吗?

闫欣:对,我觉得最关键还是要看你打算吸引什么样的用户。比如比特币早期吸引的是极客,那些对密码学感兴趣的人;以太坊一开始也更激进,吸引的是一批热衷去中心化、认同赛博朋克精神的人。而有些项目更多的像我姥姥社区里那种卖医疗器械的活动 — — 很多老年人明知道机器没啥用,但仍然每天去体验、聊天、参加活动,因为有人陪伴,有情绪价值。这种 「 社交氛围 」 是他们真正看重的。

但这不是我们要走的路。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社区,但我们不需要去打那些 「 下沉市场 」 的用户。我们目前定位的社区成员大多是年轻、活泼、外向、爱玩的那类人,比如我们在 Twitter Space 上办活动,有几千人一起唱歌,这就是我们的风格。

我们的核心叙事其实是 「 区块链是一种公平的基础设施 」,它应该让每个人都能接触到最好的资产与服务。未来我们可能会把一些主流资产,比如美股引入平台,让全球用户用 USDT 就能直接买美股。服务方面,比如 「 升息 」 类工具、余额宝那样的理财功能,甚至像养老金、保险、慈善捐赠等,我们都可能引入链上治理与托管,形成长期稳定的金融服务生态。当然这些还只是构想,但它们都属于我们愿意推动的长期愿景。

Shang:我今天从这次对话里最大的收获,就是你提到的 「 币其实和产品关系不大,和社区关系才更大 」。

闫欣:是的,有些币项目甚至根本没有产品,也一样运行得非常好。社区这件事,确实值得我们长期投入。我记得上次我们简单聊过这个话题,我说过,根据我自己的测算,未来几年社会上可能会有十亿人失业。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因为机器人和 AI 的发展实在太快了。大厂现在已经不怎么招初级程序员了,因为用 Cursor、Codeium 这些 AI 工具写的代码比新手还要好,效率还更高。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成本也越来越低,会逐步取代很多基础劳动力岗位。

这意味着未来会有大量人陷入 「 身份价值的迷失 」 状态。他们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 「 社区 」 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提供社交连接,还能让人重新获得身份感、价值感和目标感。

我本来不是一个社区型的人,原本是那种典型的 VC 风格。但在过去几年慢慢做社区的过程中,我认识到社区的存在不是创始人的需求,而是整个世界的需求。这个世界需要有人来认真、持续地做社区建设。我也愿意一直做下去。

Shang:没错,Crypto 的成功本身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这个观点。好,谢谢你,闫欣。

闫欣:谢谢 Shang。

音频转录由 GPT 完成,可能存在错误。请收听完整的播客: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7eea0690decaeb094c81bc6
YouTube:
https://youtu.be/4ARPgyyRMss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Gate:注册解锁$6666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