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xTodd🟥🟨🟦|2025年04月10日 04:11
大家都知道最近很长一段时间,加密项目一级市场融资是地狱难度,很多一级基金更是进入旅游放假模式,别问,问就是很久没投了😂。
但是前几天筛项目时,看到 Huma 居然之前融了 38M 美金。你要知道,这个融资额甚至就超过了很多 BN 上的新项目的 FDV (没错,说的就是你 TUT )。
所以好奇心驱使看了一下这个项目主要是做什么的,它为什么融这么多呢?
其实 Huma 是做 PayFi 的,也就支付融资,旗下的 Arf 主打跨境支付流动性解决方案。
很多朋友对这个赛道其实是既熟悉也陌生,熟悉的是这个词高频提到;陌生的是,本质上 PayFi 都是 to B 的,所以普通 C 端用户感知不明显。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比特币的白皮书,中本聪钦点的角度就是——点对点的支付网络。简单直接,解决一切支付问题,既然有比特币了,为什么还要其他跨境支付呢?
最近新接受的一个观点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两点之间可能曲线最快。
尽管也许未来比特币真的能成为世界货币,但是就 2025 的现状而言,先让商家接受是第一步。
在一个标准的跨境支付环节中,以一个香港用户想从日本购买商品为例:
用户的需求是付港币;
而商家的需求是收日元。
所以,跨境支付一个难点就是,传统基于 SWIFT 电汇处理跨境支付确实是比较慢。而且,它总是习惯性地牺牲商家利益,香港用户付款后,日本的商家尽管没拿到钱(要等待数日),但是顾客是上帝嘛,所以商家需要立刻准备发货。
所以,尽管用户没觉得跨境支付有多痛苦,但是商家确实是很烦恼。每个做买卖的人都迫切地希望立刻回款,以增加周转扩大规模,这是刻在资本基因里的需求。
那么,传统的区块链跨境支付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例如 Ripple,它采取的策略比较简单粗暴,它的 Ripple Net 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用户支付港币
MM/网关收到港币市价买入 XRP
XRP 汇给另外一个 MM
另外一个 MM 把 XRP 市价卖成日元
MM/网关把日元支付给商家
其实,上述 1-5 步骤都很快,都可以在几分钟内搞定,因此 Ripple 把跨币种的实时结算做到了 10 分钟级别。
这可是实时结算,这就是为什么 Ripple 的 Token economy 一塌糊涂(之前聊过),却依然能够做到在全球各个交易所里做到超高成交量,成为各个交易所座上宾的原因。
不过其实 Ripple 这个方案只能算 1.0。
它的缺陷是,XRP 流动性虽然好,但是归根结底 XRP 依然是一个波动性货币,无论是支付公司还是商家都不炒币,不愿意承担币价波动。
而且流动性的话,对美金可能还不错,但是对于其他货币并没有想象地那么好。
这个香港用户如果只买 1,000 港币的货物当然无所谓,但是如果这个用户想买 1M 港币的货物呢?那 Ripple 的 MM/网关未必有那么多的流动性。
由于这两个局限性,Ripple 实际业务和盈利都不多,公司主要收入来自卖币。
看到这你可能会想,那么为什么不用 USDC 作为中介物呢?稳定币的稳定性和流动性显然好于 XRP。
没错,这就是 @humafinance Huma 提出的 2.0 方案。
Ripple 相对封闭,它使用 XPR 币在 Ripple 网上结算;
而 Huma 更加开放,它则使用稳定币(例如 USDC)在公共区块链(例如 Solana 或者 Stella )上结算。
显然这个 2.0 方案要更加开放,而且可用性更高。
尤其是 Huma 使用 USDC,所以得到了 Circle 的融资,是一个战略性质的背书。
以 Huma 和 Arf 为例,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 2.0 方案是如何完成跨境支付的?
下图是 Huma 在 Solana 上的池。它首先组建了一个大的流动性池子,通过 10.5% 利息+积分吸引 LP。这个池子是信贷池,为那些支付服务商提供类似“应收货款的过桥贷”。
如果用户使用了传统支付方式,那么池子先把 USDC 发给 MM,由 MM 立刻结算成本地货币给支付服务商,等于给支付服务商放了一个短周期过桥贷,然后支付的服务商可以立刻付款给商家。
大概流程是:用户(港币)→ 支付服务商(港币)→ Huma(港币-USDC-日元)→ 支付服务商(日元)→ 商家(日元)
这样不再占用商家资金,商家也乐意付出一些成本。
每笔贷款收取几个基点的利息,由于高周转率,利息加起来年化很可观。所以之前的这个池子的利息可以到 10% 以上,而且还有积分补贴。
开放式框架,除了体现在使用 USDC 和更多公链之外,还体现在它愿意和加密用户分享收益,而 Ripple 是不分的。
之前 Huma 推出的几期额度都满了,这一期新的和往期不一样的是,它不要求 KYC 和锁仓,同时增加了 Maxi 模式,可以关注下。
所以,好的方案未必是最直接的;
但是好的方案一定是兼容性最好的。
现在跨境支付的解决方案有很多很多,远非区块链一途,但是 Huma 由于采用的是开放性的架构,所以兼容性能做到最好,最小的改变才能让商家以最小的阻力接受。
目前 Huma 作为一个后来者,一年内链上流水已经超过 30 亿美金,增长速度不错。
说实话,你说服大部分商家接受 BTC 和 USDC 直接支付是个漫长的过程(直线最短);
如果你要说服支付服务提供商接受一个区块链中间件,它依然拿到法币,且更快,接受程度肯定是最高的(曲线最快)。
而尝到甜头的商家,未来某天直接接受 BTC 也更加可能。
这也可能是机构们愿意押注 PayFi 的原因。
最后回到投资机构, 38M 融资,其中 28M 是投资额。
这些机构都很不错,领投 Distributed Global 实力蛮强的,是最早期押注 Solana 的机构之一,其部分Portfolio如下:
另外,在车上的机构还有 Folius,Hashkey,ParaFi等等。尤其是 Folius 低调且强大,它精准地投到了 SleeplessAI、MyShell、Catizen 等 😂 懂得都懂。
另外,开放框架还是有好处的,它还吸引恒星币基金会的 10M RWA 投资(相当于投资 TVL),果然还是恒星币最懂瑞波。
还有刚才提到的 Circle,其CEO明确提过期望通过这个项目增加 USDC 的使用场景;以及 Solana 基金会主席 Lily也是投资人,当然 Solana 也垂涎 Ripple 网络的使用场景。
团结所有能团结的——这是开放式框架的永恒优势。
分享至:
脉络
热门快讯
APP下载
X
Telegram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