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ews
PANews|2025年04月09日 01:35
当恐慌来敲门! 2018年以来,我们经历了239次“恐慌与贪婪指数”低于20的“极度恐慌”时刻: 2018年:全年共出现93次极度恐慌,监管政策是主要导火索。SEC对ICO调查、ETF推迟、黑客攻击频发,比特币全年大跌80%。但这些恐慌往往出现在阶段性底部,虽有反弹,却难扭转熊市趋势。 2019年:恐慌大幅减少,仅20次。虽经历小牛市,但在高点回调期间情绪更脆弱,出现历史最低恐慌指数5。市场波动多因自身结构调整,外部消息面影响减弱。 2020年:“3·12”黑天鹅事件将比特币单日腰斩,引发连续43天极度恐慌,创下历史最长集中恐慌期。但也成为行情反转的起点,BTC在之后400天上涨近17倍。 2021年:马斯克与中国监管利空打击下,加密市场剧烈下挫,恐慌指数屡创新低。市场于8月短暂回暖,年底再次回落。恐慌出现在牛市高点后,成为周期反转信号之一。 2022年:Terra崩盘引发65天极度恐慌,为最长单次持续期;年底FTX暴雷尽管影响巨大,但恐慌指数波动不大,反映市场在熊市深处对利空已近“麻木”。 2023–2024年:市场回暖,两年间仅出现1次极度恐慌,波动明显收敛,投资者情绪逐渐稳定。 2025年初至今:已有三次跌破20,其中2月26日最低至10,4月7日全球加征关税引发大跌,但恐慌指数未再破底。 尝试从这些数据中得出一些结论: 1️⃣ 恐慌多发生在熊市尾部或牛市拐点; 2️⃣ 连续多日恐慌比零星恐慌更具底部特征; 3️⃣ 真正触底时,恐慌指数反应反而滞后; 4️⃣ 恐慌时刻正在减少,但2025年或将重新高发。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恐慌时刻中藏着周期信号。理解指数波动的结构性含义,或许是投资者穿越市场迷雾的关键参考。
+5
曾提及
分享至:

脉络

热门快讯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