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XinGPT
嘉宾:Yan Xin,Sign
Xingpt:
最近Sign社交网络很火,大家都在刷Sign的一些头像,还有各种相关的内容。我就想问,你们这个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能让大家在社交网络上参与这些打法?感觉这种玩法其实挺少见的。
Yan Xin@Sign
其实说实话,这个东西我们自己人也讨论过。我是从去年开始意识到,其实VC币是很难做下去的。就算你有一个很成功的产品,这个产品能赚钱,那你是一个好的business,但你为什么要发币?我觉得其实一个牛逼的币,很多币其实都是靠airdrop带来的流量,但airdrop之后其实也就没了。
其实我觉得去年对我影响挺大的。去年行情很熊,大家都挺挣扎,我们一直在融资。你比如说我从创业开始,其实一直边做产品边想办法得到VC的认可,但其实客观来说,如果你要发一个成功的币,最需要的不是VC的认可。VC的认可现在其实已经不被散户买单了,对吧?VC本来是为了带散户,现在散户已经不认VC了,你天天追着VC还追不上,那就很难。所以后来我意识到,build community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去年开始我就一直在研究怎么build community。
其实我们现在做的所有事情,都不是单纯为了tge的hype。我们从去年年末就开始做community,那会儿还没有tge的事,但我们就用自己的思路去做一个to C的社区。做社区和做VC币很不一样,你不能光讲产品对吧?
你不能讲太多feature,其实你希望给大家的不是一个feature。大家对你感兴趣,不是因为你feature做得有多牛逼,也不是因为你的产品多好,而是大家喜欢你的vision,喜欢你的vibe,喜欢你的culture。所以我们在这个上面花了特别多的心思。
其实从去年新加坡2049开始就已经做起来了。2049那次我们就办了一个party,当时我们 sunglasses都有实体产品。去年其实从韩国我们就开始做了,到现在一直都很consistent 在 build。
Xingpt:
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是,你们其实是一个to B的产品。现在to C的产品也不一定有玩家真的用,比如像meme、gamefi那些,其实更像to C。你们最早其实是to B,包括现在token table也是to B。所以to B的产品怎么让C端认识到它是什么,或者没使用场景的情况下,怎么让他们了解或者喜欢上这个项目,可能是一个挺麻烦的问题。
Yan Xin@Sign
对,我觉得第一个,其实to B和你把社区做好是两件事。我举个反例,比如spaceX这个公司,其实跟散户一毛钱关系没有,它是做运载火箭的公司,但不影响他们在散户里面建立社区,散户天天看他们火箭发射的视频。只要你把vision讲清楚,让大家觉得相关、觉得你在解决大家的问题,或者觉得你这个事儿酷,觉得你牛逼,大家就会关心你。
这跟你是to G、to B还是to C其实 无所谓。如果你的marketing策略是讲「我们做一个moduler,whatever layer,为了某某算法问题」,那你就完了,散户肯定觉得和自己一毛钱关系没有。
那如果我们做的东西,我们的目标其实是希望让所有信息都像区块链交易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被验证。比如说你一个中国人去办美国签证的时候,不用再开那么多证明,各种信息都能直接验证。中国人搬到美国后,credit scores也不用从零开始。大家觉得这些问题确实值得解决, 大家就会在意这些。
当然你说的对,纯to B还是很困难,所以我们今年也会做一些to C的东西。未来几个月我们会把自己的对标项目改成Worldcoin和Pi,我们会上自己的 Sign App,我们不会做公链,但会做自己的super App,然后可以拿30%的Token去incentive。这个App其实就是我们的distribution channel,每个人手里都有,里面可以装assets 我们会放美股,service,把我们自己的App都装进去。今年我们其实主题是to G、to C,就是和二十个国家合作,做ID、发低保,跟国家谈这种合作,给他们做sovereign blockchain。
而社区这边的活动,比如线上K歌、线上扑克锦标赛,这些都是直接to C的,我们会把这些都做进去。
Xingpt:
然后我觉得可以往回聊一下,因为我们认识很久了,一开始你做这个项目对标Docu Sign,然后后来做attestation,再后来做token table,现在要做UBI。你找PMF的时候大概是什么思路?我觉得你一个挺好的点就是不追热点。比如在迪拜很火的时候你们做Docu Sign,签名的东西其实很小众,后来attestation也不是当时的热点,当时热点是ZK和公链,现在热点其实是meme。感觉你们一直没追风口,是刻意回避吗?还是说没追上就不追了?你找PMF的过程是怎样的思维逻辑?更向外求助还是内生驱动?
Yan Xin@Sign
我觉得有两点,第一是要在意内部的连贯性。比如我们最早做ethsign,那时候团队很菜,而且DeFi创业已经很高阶了,复杂度很高,里面钱放的很多,这种产品长期看未必work,创业公司一开始融点钱往里一放,钱一被盗就结束了;NFT 也不适合我们。所以我们当时选了个冷门的东西。那时候选冷门是刻意的,因为没实力和别人拼。
后来我很在意两件事,第一是团队内部的consistency。比如我们从ethsign到token table其实是连贯的,因为大部分签协议的人都是做投融资的,从签协议到用智能合约执行协议是连贯的。第二,从 ethSign到Sign Protocol,也是连贯的——从协议签约和验证到链上,到所有数字信息都能签和验证到链上。ethsign现在仍然是基于Sign Protocol的,用户也很多。所以我们特别在意团队内部的连贯性,如果内部割裂太严重,会放弃过去所有积累,也会军心不稳。
我也很在意市场需要什么。比如token table这东西,去年年中我们就发现现在解锁周期很长,大家想解锁想卖币,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到的实际需求,然后我们觉得能干就去干了,然后变成做业务市场的观察。
币圈追热点其实很难,因为热点一般只持续三个月。你发现它是热点再追,往往已经太晚。一般来说你得先做到,等热点到你这儿才有机会,比如Virtuals,因为他人已经在那里了。然后,热点一来它就起飞了。你说Myshell要跟这个热点,再跟几个月,等上币安就已经不是热点了。所以创业公司追币圈热点很难,因为时间太短。
Xingpt:
等你解锁,项目已经不在热点上了。
Yan Xin@Sign
对,现在能做的就是越做越传统。我们做到有revenue的公司,每个月都能赚钱,然后在我们自己觉得牛逼的方向上猛做。现在行情下,其实大多数人都不信任何故事了,你讲公链社区也没人信,讲ZK没人信,meme也玩烂了都亏完了。
我们只能继续做自己相信的,就是做大做强社区,让那些没用过币圈的人开始用币圈。所以我们开始和国家合作,扩张自己的地盘,而不是在inner circle里追求更大的热点。
又回到前面build community的问题。现在的Marketing stardard是,就是配那些KOL,让KOL帮你说话,其实就是在固定圈子里抢一阵子的热度。但你也知道这不持久,KOL每周都在推新币,人也不会一直守着你的币,他们每周都有新币要卖。其实币圈现在发展不好的原因,就是因为 inner circle就这么大,全职的人,liquidity,但钱是有限的。所以不行。Pi给我很大启发,因为Pi的用户只玩Pi,不碰别的币。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地盘,有自己的真正用户群,在用户群里装自己的Sign App,不会给别人碰别的币。
Xingpt:
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正经项目方看Pi,可能大家有偏见,IQ100 的觉得Pi的用户都是“低智商”,但其实像你说,Pi还是有强占领心智的能力,只是其他cx 问题我们可能不愿意碰,但占领心智确实很强。
Yan Xin@Sign
对,我给你看牛逼的东西,我们做了很多research——这是在韩国接受Pi支付的门店。
Xingpt:
真的能支付?还是显示能?
Yan Xin@Sign
在韩国,商家要支持Pi支付,一年要给Pi交22万韩元,得交钱才能用。这些都是线下门店,卖假发、理发的小超市都有。
其实Pi在我心目中是最接近真正数字货币的。你说你发币,过去我也反思,比如进圈以来,币圈 narrative一直被VC劫持,VC有自己的理论,说你这个币有utility token、governance token,但这么多年下来,你有utility真的值那么多钱吗?你见过几个utility,gas能值几十亿吗?governance token更傻逼。真正牛逼的币,是community+crypto currency,社区越大,自己会孵化很多utility,也会自己造governance,不是项目方定的。牛逼的币是你自己有个巨大的 community,vitalik 他自己只是写了client,所有人跑这个 client,etherscan 也不是 vitalik 做的。一个最牛逼的还是你建一个社区,给大家参与的机会,不能只让大家买币,要给机会contribute、earn token,让大家自己玩。所以搭好框架,而不是单纯弄个盘子。这才是币的本质,不是那套VC理论。
Xingpt:
对,不是只能靠赚钱或看价格去买。
Yan Xin@Sign
对,其实这种模式不持久,也不一定做得起来。如果一开始没有,除非一开始有什么什么Paradigm,Elon Musk帮你喊单,或者Trump给你做大盘子,不然现在起不来。现在盘子太多了,就算起来了,实际模式也是前面人割后面人,只要后面人不进来,盘子就崩了。
Xingpt:
对,现在Binance新币也涨不动了,流通市值都很低。你怎么看币价这个事,对你是压力吗?
Yan Xin@Sign
肯定是压力,毕竟我们也是有融资,要让投资人要赚钱。我们最近还回购了pre-seed轮投资人的钱,币价肯定重要。
但我觉得币价你怎么维持,怎么往上做,就像我说的得有一套自己的东西。我们现在有产品能力,有业务能力,首先公司能活,不是靠卖币赚钱。其次业务有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把它变成不是我们团队work2earn,而是社区contribute、earn token的模式。我认为矿机盘是最靠谱的。
Xingpt:
还是得PoW对吧?
你不管以太坊还是比特币之前,PoW才是王道。现在UBI可能就是大家贡献别的东西。
Yan Xin@Sign
对,让大家贡献,比如流量,无论往里面放 Perp DEX也好,美股也好。你希望流量变现的钱和挖出的币能打平或者折扣,能平衡住就有机会。Pi现在基本能打平。
这个是我能看到的扩张方向。PoW的好处是每个人都在贡献,不贡献就没币,不像PoS那种后面人永远给前面人接盘。
Xingpt:
OK。比如你现在有具体想,未来Sign这边社区贡献的形式是什么?因为每个贡献形式路径都不一样,比如Worldcoin靠虹膜 卖身份,Pi靠刷任务、社交。
Sign你觉得会是什么类型,还是还在想?
Yan Xin@Sign
我们已经想得比较清楚了。BTW 我想说,Worldcoin的问题在于,它不是持续贡献,而是一次性贡献虹膜,没法持续。你积累很多信息,但没法monetize,钱也收不回来,看不到持续理由。
但比如Pi靠社区流量,卖广告能持平。我们会学它,相当于融合Worldcoin+Pi,worldcoin有各种utility。比如里面有mini app,可以是钱包、身份认证等等。 但是Worldcoin没有user engagement,是美国人做的App,每月领一次钱,你没理由每天打开它,流量就起不来。Pi每天要打开,流量大,就能卖广告。就像支付宝,既有正常服务,也有蚂蚁农场这种,让你每天engage。我们会做类似的拼接。我今年在干的事情就是和国家合作,比如给他们offer Tax Deck、 建一条链,到 ID 系统、低保系统,发UBI系统,其实是帮他们发国家的钱,和他们的稳定币合作。未来比如UAEPS,阿联酋的东西,拿到身份证就是KYC过的稳定币账户。
Yan Xin@Sign
对,正常做这些。目标就是让Sign App的装机量做到1000万、2000万。这样可以放广告、放APP,比如hyperliquid、美股交易平台、各种服务,美股抽水 10%很正常吧。给土耳其人买美股,本来成本就高。可以放全球值得推广的好服务和资产,甚至养老金、保险都可以做。比如在华尔街做个基金,管理USDT计价的养老金。这是我们的目标。
Xingpt:
对,反正先把用户做起来。
Yan Xin@Sign
对。用户贡献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社区有4种SBT,未来Sign App里也会有。进去像玩魔兽世界选职业一样,比如Serious builder,一起做东西;support warrior,就是reply guy,每天给别人点赞、互动、提供情绪价值;orange blood就是橙色血脉,邀请别人加入;还有和staking相关的东西。
Xingpt:
明白,还是有一些社交功能。你举支付宝的例子挺好,支付宝其实也是一种SBT,拿身份证注册、绑定银行卡,对应区块链地址,再有一些社交活动,链上支付宝这个概念挺有意思。
Yan Xin@Sign
对,全世界的支付宝。
Xingpt:
这个很有意思。跟稳定币结合我觉得也很有意义,其实币圈现在solid narrative也不多,比特币肯定是,稳定币也是。如果能和稳定币结合,也是个方向。你怎么看行业行情或者行业发展?现在感觉大家都挺迷茫,行情低迷,太多VC币、meme币,不知道后面怎么发展。
第二个是VC和创业者都不知道做什么,发了币的人也想pivot,其实挺难的。进圈之后我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18、19年虽然熊市,但大家知道自己在做公链,Solana等。那会儿很难融资,但方向明确。现在大家都在做AI什么新的东西,但其实没什么信心,不知道币圈下一波narrative会是什么。你怎么看?
Yan Xin@Sign
我也觉得,其实我3月初回纽约,和那边的几个项目founder聊,大家都挺迷茫。我觉得还是要找big narrative,不能盯着小narrative,小narrative很快就过去了。现在动不动几千万美金投一个三个月就过气的东西,很危险。
所以我现在赌的都是尽量大的东西,比如我们做的ID系统,是全球范围都能用的。你现在用一个ID去KYC,交易所拍照,其实不能验证你的护照,没法像验证交易一样验证。我们想做成那样。
我认为未来的数字基础设施会是世界级的。世界货币是第一个世界级的东西,Starlink是世界级通信网络,未来越来越多基础设施都是世界级的,身份证、银行、学历都能全球验证。这是我们一直在盲目推进的方向。
这是我唯一觉得可信的方向,在这上面积累不怕归零,因为这就是世界发展趋势。
另外也要找到具体痛点。比如小国家为什么愿意和我们合作?他们不发自己的稳定币,用现有支付体系每年要交8%手续费,整个国家8%的电子货币流水都给了Visa,实际上比币圈还黑。所以有机会,他们更想发自己的国家币、做自己的支付体系,我们就帮他们做。我相信虽然现在不火,这5年、10年,这都是趋势。只要公司活着,我就敢一直做下去。
Xingpt:
明白。除了你在做的方向,作为投资人或者观察者,你看好哪些还没起来或者没人做的新方向?
Yan Xin@Sign
我比较看好的其实自己都在做。比如我觉得可以做mini religion(迷你宗教/社区)。什么意思呢,最开始时 Murad在奶 memecoin 时候说过。这个词对我影响很大。现在AI发展这么快,5年内肯定有1billion 人失业,这些人既不能做研发,打螺丝也干不过机器人。这些人需要小平台让他们有事干。我觉得做一个mini religion, 你这个网络不要做一个让工作完成得更快的工具,而要做一个平台让大家互相提供情绪价值,我觉得很牛逼。现在我们衡量人是靠钱和工作,其实未来机器都能干了,人就应该互相提供情绪价值就行了。
现在泡妞也是看能不能提供情绪价值,谁他妈都不饿,没人图你这点饭吃。
如果能做一个系统,给1000万人提供情绪价值,这种事很牛逼。
比如我们做社区,就是让大家全都听我说话,而是让大家互相reply、点赞、互动,是个网络,而不是我和所有人点对点通信。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创业机会的,beyond crypto。
我们公司现在其实就三块业务:一块是做社区;一块是做sign,对to G的合作和sign App;另外一块是token table 就是做币圈券商,把各种资产上链。现在大家有USDT了,已经国际化了,能不能基于USDT买不同资产?比如最近黄金涨,中国人不好炒黄金,我们让大家用USDT买任何资产,把资产都放链上,大家去交易。我就想在Sign App里放美股。
Xingpt:
但这个之前FTX,包括 BMan 做那个 biss都做过,好像都因为合规被暂停。美股是不是还得靠合规?
Yan Xin@Sign
都可能,但现在合规也在变,特朗普上来以后基本什么都可以干,合规才有机会。成熟市场我们就没机会了。
Xingpt:
对。你怎么看AI这波?最近(非币圈的)AI和机器人圈很火,币圈不少项目也转做AI,纯 AI 的东西。你觉得会对币圈有冲击吗?注意力和资金会被吸走吗?
Yan Xin@Sign
这是客观现实,而且挺健康的。任何行业都要不断淘洗,一波人淘出去一波新人进来,淘洗后留下的才是明天的币圈。
有些人像我做不了AI也不会做,就不管了。有些本来就双栖的人,在硅谷进可币圈退可AI。
Xingpt:
明白,你觉得币圈下一波大行情会什么时候来?
现在ETF后,周期和大家预期不一样,之前根据四年周期倒推的 BTC 价格,这个模型被证伪了。现在要想新的周期,不同周期说法很多。你做项目其实周期很重要,牛市该干啥、熊市该干啥,这也是挺重要的思考的一个点,你怎么看?
Yan Xin@Sign
我盲目相信四年周期,而且我觉得去年比特币到10万其实和预测很准。用log做比特币年限指数,过去一直是直线,去年到10万也很准,只是今年还没到15万、20万。假设到了又是踩准了,总体还是有机会。
现在ETF后和美股关联大了,受宏观影响,但总的来说币圈仍然很小,就几十个 trillion 的钱。只要等风来一波又能拉上去。为什么我盲目相信四年周期?因为我没有看到任何改变周期的理由,我觉得周期的决定因素是散户记忆,过一段时间,大家就忘了上次怎么亏钱的,又进场。FTX对大家伤害很大,但过两年都不在乎了,因为去年hyperliquid不是又起来一波吗?大家不在乎什么去中心化还是中心化,只要有人喊单再来一波,就没什么问题。
数学模型上,周期会慢慢拉长,但不会很快,本质是人的集体行为博弈结果, 是很固定的 pattern。因为过去每次都是四年,我没看到任何理由会变。
Xingpt:
我觉得你节奏把握一直挺准的。21、22年牛市融资,熊市找现金流或者找现金流业务。这个周期你怎么把握?牛市该干什么,熊市怎么过(作为创业者)?
Yan Xin@Sign
当然和公司阶段有关。第一啊,我吹个牛,我其实预测熊市从来没失手过,18年刚进圈成功抄底,21、22年也成功抄底。我一直盲目相信MVRV,相信币圈核心估值是大家亏到一定程度不会再跌。总体还是在计划范围内。现在我们做到A轮,公司能做产品、能赚钱,牛市继续放大,讲更大故事,收获更大关度注和用户。牛市才有机会和政府谈,熊市大家又觉得币圈是骗局,熊市就猥琐发育,反复如此。
Xingpt:
你觉得今年、明年还会有一波行情回暖吗?现在VC都转型了,有做market agency的,有做二级的,也有躺平的,我不觉得这是会长期存在的一个情况。你觉得还会回暖还是要等很久?
Yan Xin@Sign
市场肯定会回暖,但行业格局未必回到过去。现在这么多VC其实是上一波才催生出来的,之前也没那么多。大多数VC其实没判断能力,就是跟着leader塞点钱。真正的VC是能攒局、能背书的,行业里大家都知道有能力的人很少,这样的VC会一直活下去。那些没有能力的,死掉很正常,也会去做别的。
行业成熟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17年是玩概念,只要是区块链就牛逼。22年大家开始慢慢地大家都知道比特币了,现在往地推走,谁能让圈外人用起来,谁就能扩圈。这个阶段需要的人才的 profile和以前不一样,像支付宝最早做托管,后来推到全民用,是两拨人。未来需要更多传统、能做执行和地推的人。不再是喊单的 VC 了。
Xingpt:
更像O2O时代,去铺货、送外卖,不像第一波互联网都是线上做站长。
Yan Xin@Sign
对,现在已经过了那个时代。
Xingpt:
注意力更下沉、更难获取。
Yan Xin@Sign
其实全世界真正懂比特币的人,懂 decentralization,13、15、17年那帮人都进圈了,都反复进圈了。现在扩大只能去找IQ70-50的人,这批人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decentralization,只在乎能不能得到好处。你跟他们讲的语言、打法都不一样,已经不是“去中心化未来”那批人了。
Xingpt:
你说的很对,现在主打清真派、纯技术叙事其实起不来,圈内自循环,没法出圈。
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正外部性,内部造叙事没有正外部性。这波人都进来了,地推或者UBI这种才有可能吸引新用户。
我在想的问题是,能不能用非币圈方式,比如做AI应用、消费类应用,先把用户圈进来,然后再tokenize化,先不发币,等用户起来后再扩大到币圈。你觉得这个路径靠谱吗?
Yan Xin@Sign
我觉得没必要“扩大到币圈”,应该说只能“缩小到币圈”。AI、支付、应用的用户远比币圈大。你可以发币,但没必要和币圈VC、用户玩,你就在AI用户基础上发个币让大家玩就行,没必要回到现在熟悉的币圈,没必要让币圈的degen 和VC买你的币,他们买了一周也会卖掉。这些人其实从某种角度讲,对你没意义。不会hold你的币。他们买都是给币安增加交易量,对你没用。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