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分析了加密货币市场中供需关系的复杂性,强调需求的多维度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包括市场参与者、情感营销和宏观经济因素。
作者:Andrey Didovskiy

有一条普遍适用的经济法则,支配着所有市场:供给与需求。在加密货币领域,同样适用,同时加密供给是极其充足的。可替代Token、非可替代Token、稳定币、治理Token、迷因币、工作量证明、权益证明……每天都有大量新的Token涌现,种类繁多。
为了更好地理解,2017年大约有1万个加密资产。到2025年2月,已超过1150万个,而这一增长似乎还在加速。当供给超过需求时,市场的注意力会分散,流动性不均匀,导致订单薄变得薄弱,价格对卖压异常敏感,从而引发剧烈的下行波动(通常是不可逆的)。
当需求超过供给,并且持续保持时,我们就会看到比特币的出现。通过精心设计的经济模型,合理考虑供给动态,再加上强大而简洁的技术,这些都与社会哲学高度契合,能够培养出忠实的社区,并推动流动性飞轮效应,让流动性不断创造出真正的需求,最终汇聚在真正的资产上。
没有什么魔法。唯一能区分质量并最终决定成功的因素就是需求,毫无疑问。表面看似简单的需求,其实是一个多维度的原则,包含了层层相互依存和微妙的差异。换句话说,这其中是有层次的。
1、需求多米诺效应
需求通常会根据项目、产品或经济体的基本元素,均匀地在各类资产中流动。需求有两种基本类型: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
直接需求指的是来源于某个小众领域的需求。例如,想要使用某个应用程序,就会产生对该应用Token的需求,这进一步转化为对其所依赖网络的需求,最终导致对该网络Token的需求。
间接需求则是由宏观因素驱动的需求,例如货币印刷、利率、政府政策和政治体制等。
这两种需求类型相互依存。比如,货币政策会影响社会中自由流动的资本量,从而决定公众的风险偏好,进而影响哪些资产会吸引资本流入。反过来,如果高风险资产在没有基本资本变化的情况下开始上涨,说明市场中的成熟投资者预期资本即将流入普通零售投资者手中,他们正在提前布局。
对于加密货币来说,需求的根本驱动力来自人类的两大基本动机: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这两者都由故事和叙事驱动。
这两大动机背后的主流叙事是“主权”——即保护自己免受政府干预或反抗政府控制。
追求快乐的叙事包括像兰博基尼、劳力士、奢华旅行、吸引他人目光、以及获得家人和朋友的认可等。这是人们追求正确和从中获利的欲望,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赌博”。
避免痛苦的叙事则是指避免错失机会(FOMO)。看到别人通过投资赚取改变人生的钱,会激发不想被认为是傻瓜、被落下的情绪。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屈服”(即失去自我,急于清空投资组合)。
2、谁在推动需求?
要了解如何驱动需求,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需求的来源。因为需求通常通过买卖压力和流动性来衡量,所以识别需求来源的关键问题就是:谁在推动?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可以把“谁”分为三大类:
1)建设者
这一类包括那些独立开发工具的个人开发者、打造能够带来实际收入产品的公司、寻找系统漏洞的黑客、创作内容传播信息的创作者、在车库里搭建去中心化交易平台(DEX)和桥接协议的小团队,当然还有各类智能合约的开发者。2)零售投资者
这一类是市场的绝大多数,包括加密推特上的回复者和KOL,迷因币投资者、NFT爱好者、投机猿猴和赌注加倍的“百倍投资者”。这些人也常被称为“背包客”或“退出流动性”。他们是那些想通过投机获得更高回报、逃离常规框架、并融入社区的人。3)机构
这一类包括那些将加密货币纳入资产配置的公司、部署Token化债务工具的企业,以及将火山变成比特币矿场的政府。在这里,我们省略了大量的中间角色,如市场做市商、交易平台、节点基础设施和云服务器等服务提供商。
3、需求的驱动影响因素
那么,加密货币中的需求到底是怎么被推动的呢?显然,通过用内部流动性撑起一个迷因币,获得某些有影响力人物的代言,再加上用“社区”机器人刷评论……开个玩笑,实际上,加密货币中的需求驱动和其他领域没有太大区别,核心都是营销。
我们不打算深入探讨营销的道德问题,但需要指出,营销本质上就是通过影响情感来达到目的。
为了迎合人性,营销的方式可以归结为两种:吸引和强迫。
吸引是通过有机地打造优秀的产品和社区,逐步建立信任。这需要很长时间,但能够带来持久的影响,最终形成自我驱动、可持续发展的超级系统。
强迫则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制造出某个事物比实际更有价值的假象。这些方法虽然成本低、持续时间短,但极具破坏性,最典型的例子可以从阿根廷的迷因币和Pump.fun的众多故事中找到。
不管是通过哪种营销方式推动需求,关键在于需求本身的特性;这里我们讨论的是衡量需求采纳的各种因素。
1)需求衡量
衡量需求最常见且常见错误的方式是通过价格。稍微更好的方式是通过流动性来衡量。流动性是金融市场的基石,也是评估资产或资产类别经济健康状况时最重要的指标。也就是,流动性代表了买入压力(想要拥有的欲望)和卖出压力(不愿放手的欲望)。当加密货币的价格上涨时,它会在人们的心理中形成一个强烈的循环,让大家觉得这项加密货币一定很有价值,进而变成自我实现的价格增长预言。反过来,当价格下跌时,人们通常会认为项目已经没有需求了。
尽管这一现象有其合理性,但它并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
作为一种技术为先、伪经济创新的存在,加密货币的需求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涉及金融和技术的多个维度。以下是一个不完全的列表:
- MAU(月活跃用户数)
- DAU(日活跃用户数)
- 链上地址总数
- 智能合约总数
- 交易总数
- 开发者总数
- 哈希率
- 矿工数量
- 质押的Token总量
- 节点数量
- 链上交易量
- TVL(总锁仓价值)这个列表非常庞大,解读这些数据的方式也非常多。目前,仍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分辨这些需求中有多少是真正有机的,并将其与其他驱动因素结合起来,从而真正理解一个项目的现状。
2)需求的背后
无论是什么最终推动需求,最重要的问题始终是“为什么”。虽然有时很难忽视外界的噪音,但给自己机会从内心深处探索,深入思考背后的逻辑原因。- 我为什么想买这个?
- 为什么别人觉得它有价值?
- 为什么有人会想卖掉它?
- 为什么有人会想拥有它?
- 为什么有人认为其他人会想要它?
- 为什么一个项目会选择在这个网络上构建?
- 为什么不选其他网络?
可以理解,这条路并不容易,特别是有时很难摆脱自己的偏见,避免陷入反复推理的“分析瘫痪”——一种不断自问的问题循环,最终让你陷入决策困境。
但要明白,当你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不带情感地深入挖掘“为什么”的问题,你最终会做出明智的决定。
早起并不总是最好的,也不是关于对错,最终重要的是成功;而成功的关键在于,愿意为了盈利接受可能的错误。
本文链接:https://www.hellobtc.com/kp/du/02/5687.html
来源:https://medium.com/the-crypto-masters-guide-tcmg/dimensions-of-demand-in-crypto-105b66b13e4b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