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ve的“去中心化”会更好吗(一)

CN
8天前

在CRV那篇文章的留言中,有好几位读者问到了下面这些和“去中心化”有关的问题:

如果Curve被社区接管,从去中心化的角度来说会不会反而对项目更好?

所谓的去中心化,不应该也要去创始人化,由社区主导?

这些问题如果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两个问题:

1 我所理解的“去中心化”指的是什么?通常大众所理解的“去中心化”又是指什么?

2 如果一个项目按大众所理解的“去中心化”发展,是不是会更好?

今天先和大家分享我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

在2020年以及2021年的多篇文章中,我曾经分享过我所理解的“去中心化”。这个问题经常都会在圈内被提及和讨论,而每次我看到这个题目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因此尽管它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但每次分享这个话题时,我从不觉得它“老掉牙”,反而觉得它让我对整个生态、对比特币和以太坊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启发。

在区块链生态内,如果严格地按学术标准看,“去中心化”第一次被提及是在比特币的白皮书中。

因此,我对“去中心化”的理解和思考原点就是比特币的白皮书。

那么比特币的白皮书中是如何描述去中心化的呢?

概括地说就是不依赖某个单一的机构或者组织,比特币的网络系统就能完成交易/转账

所以一切的一切回归本源,“去中心化”指的纯粹就是个技术上的涵义:亦即一个网络系统不再受困于传统C/S结构中服务器可能遇到的单点故障问题。

具体到比特币就是整个网络中大概只要有超过一半算力的节点在正常工作,这个系统就能正常运行,而非像传统C/S结构中,众多客户端向一个服务器请求,一旦服务器出故障,整个系统宕机。

自此以后,在比特币生态早期的讨论中,基本上所有涉及“去中心化”的议题都是紧密围绕技术涵义来讨论的:怎么让比特币的网络节点足够多,使得比特币网络宕机的风险足够小。

乃至于后来Blockstream向太空发射卫星运行比特币节点,其出发点依旧是密切围绕技术的:如果地球上发生世界大战,人类的互联网彻底崩盘,我们还有天上的人造卫星在卫星网络中运行比特币,为全人类保留着火种。

读到这里,我希望读者注意:

在这个过程中,当我们的那些先辈们早期严格讨论“去中心化”时讨论过“去中心化”要把比特币的领导者们“去掉”吗?(大家注意我上面的用词,我用了“早期”和“严格”)

没有。

的确,比特币的领导者们换了一任又一任,好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那是自然发生而不是刻意为之。

接下来,Vitalik进入加密生态引领创造了以太坊。

早年Vitalik在关于以太坊2.0的构思文章中,对以太坊去中心化的设计和目标更加明确:

以太坊要能扛住人类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依旧是人类在进行大战,以太坊网络仍然能正常工作。

此外,他还设想,万一人类由于地区冲突,比如某个国家突然禁止以太坊节点的运行,导致以太坊网络突然四分五裂或者节点之间被割裂孤立,这时以太坊网络能否还正常运行或者能否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

在这个设想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Vitalik构想的“去中心化”依旧指的是技术上的涵义,指的是以太坊整个网络的运行是否会被外力伤害和摧毁。

这里面谈到了要把以太坊的领导者“去中心化”吗?

同样没有。

上面就是我所理解的“去中心化”。

按我的理解,Vitalik对“去中心化”的理解和构想与中本聪可谓一脉相承:统统都是指技术上的涵义,完全不涉及开发、运营和管理。

为什么我在前面的文字中要刻意强调“早期”和“严格”呢?

因为后来,随着越来越多各种声音的加入,越来越多观点的混杂,对“去中心化”的谈论渐渐变成了“趣味话题”、“餐桌八卦”,从单纯的技术涵义延申到了管理、运维、开发等社会关系和利益纠葛,渐渐地听上去有了“无领导”、“无核心”、“无组织”等一系列和松散、散漫相关的意味---------而这种混杂的意涵就变成了越来越多大众所理解的“去中心化”。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